- 限量禮品
- 藝術品
- 劉國松
- 盧雲生
- 張大千
- 王農
- 藍蔭鼎
- 虛谷
- 陸潤庠
- 江明賢
- 余本
- 范洪甲
- 汪汝同
- 曾后希
- 白丰中
- 吳詠香
- 姜筠
- 沈柔堅
- 錢松喦
- 賴傳鑑
- 謝宗安
- 陳璽仁
- 陳奕禧
- 鄭貽林
- 沈宗騫
- 閔貞
- 董源
- 張炳煌
- 福井江亭
- 橋本關雪
- 陳景容
- 陳陽春
- 黃土水
- 胡郯卿
- 朱嘉
- 李公麟揭缽圖卷探究
- 張立平油畫作品選
- 仲芬
- 陳俊光
- 趙紅斌
- 陳英偉
- 翁崇彬
- 謝琯樵
- 沈銓
- 沙孟海
- 林曦明
- 唐澄
- 張之萬
- 翟繼昌
- 黃均
- 俞樾
- 李叔同
- 回首:解構經典-薛松作品集
- 嫋嫋 清音 陳敬輝
- 心香境遠 傅狷夫的創作與傳承
- 王高賓畫集II 1994~2009
- 宋美齡
- 駒井源琦
- 朱慕蘭
- 陳賢
- 陳其銓
- 汪兆銘
- 畫壇巨擘 林玉山逝世十周年紀念專輯
- 陳進
- 廖繼春
- 狩野探幽
- 朱銘
- 朱耷
- 康有為
- 李義弘
- 趙獸
- 徐藍松
- 登峰造極 張大千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精選
- 井松嶺
- 潘天壽
- 吳平
- 丁衍庸
- 徐志文
- 李振明
- 朱坤章
- 彭醇士
- 侯金水
- 陳璚
- 上官惠
- 周用
- 項文彥
- 李嵩
- 李燕生
- 野口小蘋
- 福田平八郎
- 楊興生
- 秦立生
- 薩爾瓦多‧達利
- 陸儼少
- 馬晉
- 玉石
- 樸體素顏-蔡榮祐陶藝作品集
- 張聿光
- 鐘俊雄
- 朝倫.巴特爾
- 朱為白
- 陳美惠
- 蔡雪溪
- 川合玉堂
- 林散之
- 謝稚柳
- 清翫雅集會員舊藏
- 倪田
- 蕭俊賢
- 趙起
- 余紹宋
- 陳瑞庚
- 陳景容選集
- 日盛 雨後 木下靜涯
- 雲水雙絕 傅狷夫書畫作品集
- 台灣名家美術100 陶瓷 蔡榮祐
- 弘濤
- 臺灣畫達人 黃鷗波論文集
- 長流古玉 珍品集
- SPEY珍稀收藏紀念版
- 王獻亞
- 舒慶春(老舍)
- 許深州
- 台灣的女性日本畫家 生誕100年紀念 陳進展
- 齊白石
- 吉村孝敬
- 楊三郎
- 任熊
- 孫文
- 楊善深
- 倪貽德
- 徐寶琳
- 陳少梅
- 王雪濤
- 劉墉
- 周澄
- 啟功
- 亞明
- 劉平衡
- 沈哲哉
- 卜乃夫
- 伍德淳
- 黃元治
- 朱之蕃
- 周凱
- 黃慎
- 王冕
- 林隆達
- 島田墨仙
- 山口蓬春
- 丁紹光
- 陳景亮
- 熊秉明
- 程璋
- 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
- 陳德旺
- 台灣現代陶藝-廣達燒 蔡榮祐陶藝近作展
- 孫正和
- 郭淑莉
- 陳主明
- 王春香
- 藍榮賢
- 柴原雪
- 酒井抱一
- 趙樸初
- 吳衍慈
- 傅增湘
- 張賜寧
- 吳徵
- 王賢
- 圓山真
- 武中齊
- 黃鷗波 詩畫交融
- 黃鷗波八十回顧展
- 蕭進興作品集
- 凃克
- 書.香.茶.花:兩岸文物精品展
- 書畫集
- 春望.遠航.秦松
- 竹田春信
- 楊年耀
- 旭日東昇
- 臺灣之光 近現代西畫美術名家精選集
- 郭雪湖
- 徐悲鴻
- 李庚
- 秦松
- 查士標
- 吳作人
- 鄭善禧
- 方君璧
- 張義雄
- 余承堯
- 高行健
- 謝之光
- 俞致貞
- 顧麟士
- 戚維義
- 王藍
- 謝里法
- 李葉霜
- 唐士
- 黃道周
- 允禧
- 林子奐
- 黃璧
- 李昇
- 岡田半江
- 橫山大觀
- 酒井三良
- 顧重光
- 莊喆
- 楊英風
- 天祥
- 陳子和
- 陳春德
- 郭東榮79長流回顧展
- 草割孟
- 郭掌從
- 蕭勤
- 李元亨
- 施並錫
- 林葆家
- 狩野 芳崖
- 楊延文
- 胡公壽
- 張蹇
- 江寒汀
- 鄭午昌
- 楊沂孫
- 石雲潤
- 席德芳
- 溥儒(溥心畬)
- 未嘯已風生:林玉山的繪畫藝術
- 中西美術之橋 于兆漪八十畫藝回顧
- 國寶沉浮錄 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
- 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
- 張大千九十紀念展書畫集
- 池曾植
- #日本大家
- 王維安
- 陳敬輝
- 池上秀畝
- 張萬傳
- 華三川
- 袁金塔
- 奚岡
- 吳冠中
- 千古傳奇 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
- 吳大羽
- 蔣瑞坑
- 陳丹誠
- 高劍僧
- 黃才松
- 俞劍華
- 諸聞韻
- 潘絜茲
- 陳定山
- 黃志超
- 王靜芝
- 黃㺱
- 楊草仙
- 尤求
- 邵彌
- 楊妹子
- 黃筌
- 荻生徂徠
- 中村不折
- 川端玉章
- 賴威嚴
- 蔣蓉
- 向京
- 溥佺
- 葉公超
- 陳夏雨
- 蕭瀚人物畫集
- 耿雄
- 簡志雄
- 鄭瓊娟
- 林惺嶽
- 王守英
- 余塘
- 田世光
- 劉君禮
- 陳佩秋
- 王禮
- 俞明
- 趙之琛
- 錢振鍠
- 梁啟超
- 孫思敬
- 臺灣美術全集 第19卷 黃土水
- 林玉山畫集
- 蔡榮祐 現代陶藝廣達燒 陶藝近作展
- 秘殿珠林 石渠寶笈 續編秘殿珠林
- 長流美術館51週年紀念選
- 千古傳奇: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
- 李澤安
- #台日交流前輩畫家
- 蔡友
- 陳慧坤
- 立石鐵臣
- 歐豪年
- 台灣當代巨匠書畫展
- 趙少昂
- 惲壽平
- 林風眠
- 百年華人繪畫
- 關紫蘭
- 張啟華
- 季康
- 高一峰
- 劉延濤
- 陳衡恪
- 林鍇
- 張大壯
- 邵幼軒
- 黃銘昌
- 丁治磐
- 方孝孺
- 鄧石如
- 方大猷
- 曹肯穀
- 楊晉
- 韓幹
- 一蕙齋芳幾
- 竹內栖鳳
- 渡邊省亭
- 毛岱宗
- 陳佐導
- 賴哲祥
- 熊松泉
- 不朽傳奇 陳永森105歲誕辰紀念展
- 李梅樹
- 蕭瀚畫展專集
- 蔡銑
- 趙宗冠
- 許敏雄
- 徐孝游
- 張朝凱
- 謝曦
- 漸江(弘仁)
- 專家講畫
- 來楚生
- 郭麐
- 王澤
- 釋真然
- 溥伒
- 魯迅
- 林清霓
- 千扇之美
- 宇宙心印 劉國松七十回顧展
- 謝棟樑雕塑大觀
- 凃克油畫集
- 長流美術館52週年紀念選
- 徐渭
- 周桂珍
- #石井光次郎舊藏
- 賴玉嬌
- 台展三少年 陳進 林玉山 郭雪湖
- 陳永森
- 豪氣萬千 歐豪年八十水墨特展
- 江兆申
- 閻振瀛
- 趙之謙
- 常玉
- 顏水龍
- 龐薰琹
- 楊啟東
- 呂蒙
- 李霞
- 陳子莊
- 陳瑞康
- 陳朝寶
- 李重重
- 周以鴻
- 吳炫三
- 汪中
- 伊秉綬
- 鄭簠
- 方薰
- 范坦
- 蔣廷錫
- 姚綬
- 圓山應舉
- 荒木十畝
- 安田靭彥
- 張立平
- 孫超
- 謝棟樑
- 仲山
- 近代十大名家書畫選
- 張木養
- 郭東榮 79長流回顧展專輯
- 王再添
- 潘朝森
- 蕭薇琪
- 李足新
- 王悅之
- 蕭如松
- 王一亭
- 灣之光 近現代西畫美術名家精選集
- 趙叔孺
- 姜漁
- 陳邦直
- 王師子
- 張培敦
- 胡也佛
- 劉太希
-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胡念祖
- 清妍 鶴苑 陳永森
- 中道 常新 謝棟樑
- 秦立生畫集
- 長流美術館53週年紀念選
- 紀念大千居士九四誕辰 張大千回顧展
- 周定芳
- #近現代中國名家
- 賴德雲
- 未嘯已風生 林玉山的繪畫藝術
- 結城素明
- 豪墨長流 歐豪年書畫集粹
- 李奇茂
- 華夏精粹 唐宋元明清書畫大展
- 龔賢
- 常書鴻
- 李可染
- 陳抱一
- 陳承潘
- 黃賓虹
- 喻仲林
- 徐操
- 賀天健
- 李蕭錕
- 賴添雲
- 王修功
- 曾茂煌
- 王軼猛
- 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
- 錢坫
- 王原祁
- 徐賁
- 諸昇
- 文徵明
- 谷文晁
- 下村觀山
- Robert Cleminson
- 柯適中
- 宋龍飛
- 拉米
- 錢慧安
- 高奇峰
- 本位.對應.李錫奇
- 長流藝聞
- 陶文岳
- 游守中
- 陳瑞福
- 陳韋辰
- 長流美術館5週年館慶特展 從人體的律動穿透藝術 正視人體之美
- 蒲添生
- 與謝蕪村
- 回顧與前瞻 石牛老牧 胡念祖創作歷程
- 楊之光
- 張敔
- 張熊
- 鄭孝胥
- 蕭愻
- 王震 吳昌碩題
- 李瑶屏
- 長流美術館5週年館慶特展:從人體的律動穿透藝術 正視人體之美
- 張萬傳 台灣美術全集25
- 樸石 林淵原創作品集
- 甄溟
- 長流美術館54週年紀念選
- 百年華人繪畫繼往開來 長流四十週年紀念專輯
- 馮彩霞
- #浮世繪
- 何水義
- 呂汝濤
- 矢澤弦月
- 葉子揚
- 胡念祖
- 李公麟
- 石川欽一郎
- 劉海粟
- 陳銀輝
- 唐一禾
- 吳棟材
- 陳雋甫
- 于彭
- 吳子深
- 黃秋園
- 應野平
- 葉淺予
- 游曉昊
- 司徒立
- 吳敬恆
- 呂世宜
- 鮑俊
- 王振鵬
- 馬荃
- 鄧濤
- 任伯年
- 立原任
- 松林桂月
- 佚名
- 胡宏述
- 李茂宗
- 蕭一
- 顧伯達
- 高劍父
- 周昌新
- 臺灣畫達人 黃鷗波論文集、書畫集
- 陳逸飛
- 陳錦芳
- 許賓香
- 俞慎固
- 古瓷情新玩意 名家彩瓷展
- 後藤新平
- 傅小石
- 老牧新耕 胡念祖教授八七創作展專輯
- 關山月
- 錢伯垌
- 史周
- 邵章
- 畢簡
- 沈曾植
- 朱之哲
- 奇巧縱橫 兩岸四地畫家畫兩岸
- 台灣光華雜誌 「樹」說島嶼 第四十八卷第五期
- 龎均的藝術
- 林天瑞
- 長流美術館55週年紀念選
- 品畫錄
- 小室翠雲
- #清初四僧
- 盧錫炯
- 陳錦添
- 劉耕谷
- 章思統
- 郎靜山
- 沈周
- 李石樵
- 潘玉良
- 陳植棋
- 周真太
- 蔡蔭棠
- 陳樹人
- 陳文希
- 丁雄泉
- 傅申
- 黃光男
- 黎雄才
- 王惠民
- 梁奕焚
- 王愷和
- 汪定執
- 謝蘭生
- 王紱
- 馬遠
- 黎簡
- 石虎
- 渡邊華山
- 池大雅
- 葉火城
- 林文強
- 蔡榮祐
- 林淵
- 顧澐
- 鍾馗
- 大師筆下的福爾摩沙-周昌新台灣環島創作重彩油畫集
- 臺灣美術全集34-黃鷗波
- 賴毅
- 章恆欽
- 林憲茂
- 徐鳴
- 陳師曾
- 鏑木清方
- 宋文治
- 胡念祖畫集
- 林墉
- 劉德六
- 錢大昕
- 吳滔
- 董誥
- 馮超然
- 顧洛
- 畫意 集錦 郎靜山
- 李青萍油畫集
- 2008兩岸油畫交流大展
- 有fu藝術
- 長流美術館56週年紀念選
- 邵晶坤
- 百穗
- 盛元芳
- 武德淳
- 呂鐵州
- 清氣逸揚 溥心畬逝世五十週年紀念專輯
- 三尾吳石
- 黃君璧
- 唐寅
- 李仲生
- 顏文樑
- 張自正
- 烏叔養
- 姚慶章
- 傅狷夫
- 陳牧雨
- 范伯洪
- 湯滌
- 陳大羽
- 陶一清
- 趙國宗
- 林崇漢
- 朱玖瑩
- 倪元璐
- 吳觀岱
- 王翬
- 高簡
- 錢杜
- 聶鷗
- 瀧和亭
- 木村武山
- 劉啟祥
- 簡昌達
- 連寶猜
- 葉醉白
- 近代百家書畫名蹟集粹
- 佛像
- 龐均走過58年藝術生涯
- 五千年巔峰 中國近現代彩墨名家精選
- 何肇衢
- 陳香伶
- 陸承石
- 陳孟澤
- 陳半丁
- 池田桂仙
- 魏紫熙
- 八十創作大展畫集 石牛老牧 念祖 胡心原
- 張書旂
- 沙馥
- 徐鉽
- 張問陶
- 林紓
- 吳澂
- 高逸鴻
- 台灣綠水畫會第第三十屆會員暨第十屆 綠水賞 2020
- 台灣美術全集39 劉耕谷
- 吳昌碩作品選
- 國寶名跡3D遊記
- 長流美術館57週年紀念選
- 張伯超
- 橋本雅邦
- 朱毅勇
- 傅慶豐
- 木下靜涯
- 溥儒書畫集
- 孫家勤
- 蘇峰男
- 仇英
- 李澤藩
- 關良
- 李青萍
- 方昭然
- 王攀元
- 黃冑
- 石魯
- 程芥子
- 董壽平
- 白雪石
- 汪亞塵
- 張炳南
- 林一瑜
- 臺靜農
- 孫星衍
- 汪洵
- 王鑑
- 張中
- 戴本孝
- 何家英
- 鐵齋
- 平福百穗
- 陳清汾
- 韋啟義
- 林振龍
- 李普同
- 王震
- 虎
- 毛岱宗 愛我家園個展專輯
- 百年華人繪畫 西畫專冊
- 廖本生
- 黃進龍
- 許自貴
- 溫慶昇
- 梅蘭芳
- 西鄉南州
- 朱德群
- 曹容
- 方人定
- 陸恢
- 瞿應紹
- 顧若波
- 吳華源
- 沈覺初
- 齊子茹
- 藝術收藏+設計雜誌
- 張義雄八十回顧展
- 畫境.行旅 海峽兩岸油畫藝術聯展
- 陸小曼
- 長流美術館58週年紀念選
- 林欽賢
- 狩野興以
- 徐秀堂
- 廖修平
- 林之助
- 劉國松的宇宙
- 慈禧太后
- 時間的刻度 臺灣美術戰後五十年作品展
- 董其昌
- 陳澄波
- 繼往開來 長流四十週年紀念專輯
- 衛天霖
- 洪瑞麟
- 趙春翔
- 賴敬程
- 王南雄
- 呂佛庭
- 黃山壽
- 陳其寬
- 黃幻吾
- 詹浮雲
- 林天從
- 于兆漪
- 桂馥
- 馬一浮
- 石谿
- 張宏
- 藍瑛
- 蕭瀚
- 伊藤博文
- 西山翠嶂
- 涂克
- 薛松
- 張繼陶
- 五千年巔峰 中國近現代彩墨名家精選集
- 胡振
- 書鴻印象 常書鴻油畫個展專輯
- 本位.淬鋒.李錫奇—創作歷程50年
- 楊之仁
- 葉繁榮
- 王高賓
- 林金標
- 林進達
- 于非闇
- 富鋼鐵齋
- 劉文西
- 張光賓
- 何香凝
- 張迺耆
- 朱為弼
- 徐宗浩
- 汪梅鼎
- 古民
- 楊仁愷
- 典範移轉:林玉山繪畫藝術特展
- 江山萬里 張大千藝術展
- 閑逸七人油畫聯展
- アフリカに人間を求めて:呉炫三画集
- 長流美術館59週年紀念選
- 韓玉龍
- 狩野探信
- 譚延闓
- 李叔同(弘一法師)
- 黃水文
- 劉國松繪畫一甲子
- 涂璨琳
- 孫雲生
- 石濤
- 華夏精粹 唐宋元明清書畫大展 書法
- 吳昌碩
- 呂基正
- 倪蔣懷
- 席德進
- 余偉
- 張穀年
- 沈耀初
- 呂鳳子
- 顧炳星
- 豐子愷
- 張炳堂
- 黃永和
- 邱錫勳
- 翁同龢
- 高邕
- 任薰
- 陳居中
- 蘇漢臣
- 沈尹默
- 山田文厚
- 野田九浦
- Andre Cottavoz
- 曾景文
- 北村西望
- 王康樂
- 錢瘦鐵
- 秦松Chin Sung畫詩書三不絕
- 賴添雲作品集 膠彩.水彩.詩詞
- 許澂白
- 楊永福
- 楊嚴囊
- 邱于欣
- 王俊棠
- 朱偁
- 伊東深水
- 王西京
- 釋星雲
- 黃磊生
- 吳熙載
- 邵松年
- 陳銑
- 張廷濟
- 品畫論
- 薛慧山
- 繪寫自然神韻 林玉山的創作與傳承
- 典藏古美術 256
- 越界創新 李錫奇的繪畫世界
- 謝峰生
- 長流美術館60週年紀念選
- 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
- 歌川 國盛
- 胡適
- 李善單
- 黃鷗波
- 桃城散人 林玉山98回顧展
- 馮大中
- 于右任
- 焦秉貞
- 乾隆
- 吳湖帆
- 郭柏川
- 楚戈
- 陳庭詩
- 黃昭雄
- 李轂摩
- 何懷碩
- 唐雲
- 程十髮
- 趙雲壑
- 黃玉成
- 侯翠杏
- 洪通
- 張照
- 章炳麟
- 朱繡
- 陸鳴謙
- 劉松年
- 薛平南
- 乃木希典
- 菊池契月
- 郭東榮
- 沈國仁
- 高村光雲
- 戴質卿
- 陳方
- 秦松畫集
- 趙無極
- 朱雨香
- 祁連
- 黃秋月
- 劉依聞
- 簡錫圭
- 華卿
- 伊勢若冲
- 趙望雲
- 王個簃
- 百年華人繪畫 臺灣之光 近現代西畫美術名家精選集
- 李育
- 王素
- 程庭鷺
- 姚士粦
- 大藝術家
- 吳梅嶺
- 嘉邑故鄉 林玉山110紀念展
- A BrIef History of Art in Taiwan
- 郭軔 八十春 油畫精品展
- 陳澄晴
- 長流美術館61週年紀念選
- 登峰造極:張大千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精選
- 竹田 春信
- 林語堂
- 登巴法王
- 林玉山
- 儒風薰染 黃鷗波藝術紀念展
- 世紀之光 近現代華人西畫名家精選集
- 宋石
- 馬白水
- 金農
- 沈葆楨
- 傅抱石
- 潘思同
- 劉其偉
- 李元佳
- 蕭進興
- 朱屺瞻
- 何海霞
- 張仃
- 崔子范
- 鄭乃珖
- 郭軔
- 王壯為
- 李錫奇
- 郭尚先
- 陳含光
- 吳歷
- 無款
- 趙麟
- 杜忠誥
- 犬養毅
- 五島耕畝
- 龎均
- 謝孝德
- 帖佐美行
- 李苦禪
- 繆谷瑛
- 傳奇女傑 潘玉良特展
- 張立平-遊情寫意 個展專輯
- 胡若思
- 簡世哲
- 陳昭宏
- 陳兆聖
- 杜詠樵
- 葉漢卿
- 堂本印象
- 郭沫若
- 劉旦宅
- 戈荃
- 朱鶴年
- 吳穀祥
- 羅復堪
- 蒲華
- 藝術專題研究
- 千景萬象-胡宏述現代油墨創作展
- 台灣光華雜誌 第四七卷第十一期
- 呂蒙畫集
- 黃進龍畫集
- 金城
- 長流美術館62週年紀念選
- 生態.時尚.消費-作品展
- 朱耷(八大山人)
- 溥靖秋
- 藝覽窗前
- 黃 珊珊
- 2235874316
- 朱 復元
- 870223candy
- abemattingley
- admincse-online
- aiaikri
- ainq49zk
- alexandramcbride
- alfonzoparker1792
- 陳 美璊
- annietu26
- 長流客服
- artsrv
- as6901799
- 雅婷 李
- 吳 成第
- biubiucheung
- carlryan820
- caseylowery1836
- cch.allen
- 吳 志強
- celine0366
- 歐陽 濬
- conwaychang
- crosectania25
- ddm.mandy
- dorris LEE
- drgeneric
- ed
- eduardyymo
- ellisoaline
- evayau49
- filomenapauley3192
- fjur84h
- freudenrausch
- 張 郡芳
- genphcy
- georginaskelton6071
- 羅 秀珍
- ginthrpi
- 林 翰飛
- harleygreenwell
- 謝 靜恒
- hchienkai
- hrintic
- icttan
- ilya80
- in.rice917
- 謝 銀華
- jane
- jasonxxliu
- jessica5867
- joinwx
- 周 文婷
- kammymei
- kevinklchen
- kienhwei
- kinslxekemp
- kueichenliang
- latesha.breton
- laynehoward
- 汤 楷宸
- 李 俐洋
- 廖 天駿
- lili2001102
- liliannabutler
- 李 儀湘
- lr486242
- 詹 麗惠
- margotcox
- martin_tk_yang
- 陳 芳津
- mil
- 張 禕宸
- 李 儀湘
- niklassandes
- nikolekingsley2473
- pamela_bowles
- 楊 智萍
- penny.artone
- pifen.yang
- 周 尚毅
- rex.t.s.kuo
- rhysspinelli
- roze
- serenitepei
- smddnssmdd
- sophiemoyer
- staceyholtze5730
- steventhomas2592ksl7
- suichen
- tarahsettles7
- tejuichang
- theresadexter
- tsm5512
- utopnsk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aleraa34r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verbr.id.gek.e.n.dab
- 陳 譓如
- 王 堯弘
- wang Wei
- 余 慧宜
- zoeyhinton
- Featured
陳其銓(1917-2003)/黃鷗波(1917-2003)/井松嶺(1928-2012)/王獻亞(B.1925)/楊年耀(B.1923) /王維安(B.1925)/蔡友(B.1947)/黃才松(B.1951)/賴玉嬌(1919-2017)/賴德雲 /何水義/盧錫炯(B.1945)墨緣冊頁
楊三郎(1907-1995)嘉義公園
(圖一)楊三郎(1907-1995);嘉義公園 油彩畫布 53x65cm
(圖二)陳澄波(1895-1947);嘉義遊園地 油彩畫布 130.2 x 162.5cm;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品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 (2025展期8月22日—10月26日)
陳澄波與楊三郎的嘉義之約
嘉義,是風景畫家夢中的舞台,從舊城轉型的過程中,公園不僅是地景,更是歷史與記憶的容器;本主題以「嘉義公園」為共同出發點,邀請觀者走進兩位台灣近代繪畫巨匠——陳澄波與楊三郎——筆下的世界,看見他們如何以各自的視角與筆觸,書寫這片熟悉又深情的土地。
一處池水波光粼粼的公園,在兩人眼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情感語彙:
1930年代的陳澄波,以鮮明色彩與幾何構圖,刻劃出都市化進程中的生命躍動;而戰後的楊三郎,則以光影層疊與自然筆調,沉靜地描繪風景背後的心靈流動。
陳澄波(1895–1947)與楊三郎(1907–1995),一位是日治時期本土油畫的旗手,一位是戰後台灣風景畫的拓荒者,兩人皆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回台後共同創立台陽美術協會,致力於推動本土藝術教育與展演制度,這份對於藝術的熱忱與理想,成就了他們跨越時代的精神交會。
儘管生命軌跡不同,兩人始終在畫布上展開無聲的對話,兩人雖未曾於同一時間描繪相同地景,但他們的作品,正如兩條交錯的河流,在台灣美術史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陳澄波與楊三郎的藝術對話
在陳澄波的《嘉義公園》中,畫面以古榕盤根錯節為中心,枝葉覆蓋水面,水中鶴群與白鵝悠游其間,岸邊則見紅燈籠、曲橋與亭榭,人物隱現於林蔭步道間,構成一幅充滿生機與靜謐交錯的在地風景畫,他以鮮活的色彩與濃厚的筆觸,捕捉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瞬間,呈現出對地方情感的真摯凝視,亦展現其融合西方構圖與本土風景的藝術語言。
相較之下,楊三郎筆下的《嘉義公園》是一幅內在寧靜的投射,他以戶外寫生的自然筆法,刻意排除人物,強化了畫家與自然之間無聲的對話,為觀者留下沉思與感受的空間,畫中水光與林影被轉化為情緒的載體,構築出簡約而深邃的詩意氛圍,構圖不求戲劇張力,而著重光影與色塊層疊所引發的情感共鳴,呈現出深秋暮色中溫柔靜謐的美感,其意境之深,足與米勒的《拾穗》、莫內的《睡蓮》比肩,堪為印象派經典精神的當代表現。 潘天壽(1897-1971)芭蕉梅竹金地屏風
潘天壽(1897-1971);芭蕉梅竹金地屏風
設色金箋 145x130cmx2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 (2025展期8月22日—10月26日)
前言:筆墨立言的時代回聲
在二十世紀中國動盪的歷史進程中,潘天壽(1897–1971)以堅實筆墨為時代立言,他不僅是畫家,更是一位以文化為志的守望者;不僅書畫俱精,更以教育與理論奠定中國畫現代轉型的基石,面對民族危亡與文化交錯的時代課題,潘天壽選擇以松石為象、殘荷為言,筆底不見戰爭的硝煙,卻字字句句都是民族精神的挺立。
筆墨的靈魂:剛柔並濟的藝術語言
在這場特展中,我們特別聚焦他於抗戰與新中國時期的代表之作——一件風格獨具的金地屏風畫,這件作品分為左右雙幅,畫面由高低錯落的芭蕉葉、墨竹與紅梅交織而成,構築出一幅詩意盎然的冬令景象,翠鳥安棲其間,姿態靈動,彷彿一抹生機破靜而來,悄然成為整幅畫的視覺重心與靈魂所在。
此作尤為特殊之處,在於其筆墨與指畫的並用,潘天壽以傳統筆法施以「側鋒」「頓筆」等變化,搭配指擦、拍點等技藝,使畫面充滿節奏與張力,芭蕉葉筆勢剛健如斧劈,梅枝以枯筆與淡赭交融,既見剛勁骨架,也含柔婉韻味,整體肌理層層堆疊,尤其在金地留白的映襯下,更顯墨色厚重、氣象萬千。
畫作左幅的題跋,是潘天壽晚年書風的代表,筆意奔放中見沉著,書體融合篆、隸、草書之意,展現其「書畫同源」理念,亦與畫面相映成趣;題句「清格入品毫端」,深蘊畫家對書畫精神的理解——情感與人格融於筆墨之端,方能入品之列、臻於上乘;署贈對象為日本知名文化人物西園寺公一,亦見此作所懷之文化外交情誼。
文化的脊梁:堅守傳統與創新之間
在那個文化急遽轉型的年代,中國畫面臨西風東漸的衝擊與質疑,潘天壽堅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以竹、梅為象徵,重申人格與風骨的價值,他不拘泥於傳統技法,反而將指畫融入,開啟媒材與感知上的創造性實驗,為中國畫拓展出新的形式與美學可能。
金地的使用,不僅是一種視覺華美的處理,也象徵著儒道佛思想的深層交融,畫中的留白與墨色構成虛實之間的對話,道出東方哲學中「無為而成」、「有無相生」的精神風貌,整件作品不只是裝飾性的呈現,更是一場筆墨、思想與歷史的共振。
正如潘天壽所言:「畫竹不是學文人,是從石濤、八大山人來的。」這幅屏風無疑體現了他對文人畫精神的現代表述,大畫幅、大氣勢、大格局,是他對時代回應的方式;而筆與指的融合、書與畫的合一,更是他個人風格的集中體現。
觀賞此畫,不僅是進入一位藝術家創作的世界,更是重新凝視文化記憶的一次深刻旅程,潘天壽以筆墨為骨,以精神為魂,將「藝術即文化」的信念落實於紙上,在這片金光之中,我們或許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時代的力量——堅毅而沉靜,如孤松立雪,峻石迎風,為後世留下文化的脊梁與筆墨的靈魂。 汪兆銘(1883-1944)〈江山風雪〉書法對聯
汪兆銘(1883-1944);〈江山風雪〉書法對聯
水墨紙本 1940年作 132x11cmx2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風骨猶存與內心寫照
此副對聯以行書寫就,筆勢沉穩,結構清秀,筆畫間流露出嫻熟的技巧和深厚的傳統功底,給人一種文雅從容的視覺感受。釋文「江山開眼界,風雪煉精神」是極具氣魄與哲理的佳句,字面上歌詠了一種以壯闊河山開拓胸襟、以嚴酷環境砥礪意志的崇高境界。
上款解讀:悲劇性承載的精神自畫像與時代切片
上款人「潘伯鷹」(1905-1965),為當時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在文壇具有深厚聲望與影響力,其身分本身即承載重要的文化象徵,汪兆銘選擇將此作饋贈給他,清楚顯示出其仍積極與文化界保持聯繫,藉以營造政權的「文化合法性」與形象工程。
然而,當這句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話語,與書寫者汪兆銘在 1940 年的歷史身份與政治行動並置時,便產生了強烈的歷史反諷與深刻張力,這一方小小的上款,如同時代的切片,折射出知識分子在大時代洪流中所面對的複雜政治處境與艱難抉擇,也讓這件作品超越書法本身,成為見證歷史與價值觀衝撞的重要載體。 徐悲鴻(1895-1953)奔馬
徐悲鴻(1895-1953);奔馬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140x88cm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悲鴻墨骨與民族魂
這幅作於1944年的〈奔馬〉,是徐悲鴻藝術風格最成熟時期的代表,他融合西方寫實主義與中國筆墨精神,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悲鴻馬」,駿馬四蹄騰空、頭頸高昂,以一種一往無前的姿態向前衝刺,其以酣暢淋漓的氣韻與精準有力的線描相結合,使馬既具備西洋畫的造型準確度,又不失中國寫意畫的筆墨神韻,這匹馬是人格化、時代化的精神圖騰,象徵著在民族危難之際,整個中華民族的不屈意志。
上款解讀:鐵血見證的時代共鳴
上款人「梧生將軍」即抗日名將吳奇偉(1902–1953),字梧生,曾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及華南防衛總司令等要職,是華南地區重要的軍政實力派人物,為當時中國軍政舞台上極具代表性的將領之一。徐悲鴻將這幅充滿力量的〈奔馬〉贈予前線指揮官,是一次「文膽獻武將」之舉,是後方文化界對前線將士的最高致敬與聲援,這幅作品因此成為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精神的視覺象徵,它的筆墨間,浸透了戰爭的苦難與民族的不屈。 于非闇(1889-1959)花影生趣四屏
于非闇(1889-1959);花影生趣四屏
設色灑金紙本 1943年作 63x21.5cmx4
鑑藏印:榮寶齋珍藏
金地流光,花鳥傳情 于非闇(1889-1959),原名照,字非闇,號梅邨,近現代著名工筆花鳥畫家,早年師從陳師曾,融匯宋元院體與文人筆意,並吸收西方寫生與設色技法,形成典雅清新的個人風格,是近代花鳥畫承古開新的代表人物。 〈四季花鳥屏〉完成於1943年,為于非闇五十四歲時的精心之作,此期正值于非闇個人藝術風格臻於圓熟、技法邁入化境的黃金時期,畫家擇金箋為底,以雙勾重彩之法,層層敷染細膩設色,將「春、夏、秋、冬」四時之景,凝鑄為四幅呼應自然節律的畫屏。四屏主題分別為:「春木鸚鵡」寓「迎春報喜」,「夏牡丹鸚哥」寓「比翼雙飛」,「秋桂花雀」喻「和合清節」,「冬荷翠鳥」象徵「清廉堅貞」,隨著四時遞嬗次第展開,全作節奏明暢、構圖精嚴,色彩溫潤雅致而不流於豔俗,四屏相映,宛若四闋無聲的詩章——春萌希望、夏綻繁盛、秋揚高潔、冬蘊沉靜——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于非闇以筆墨書寫四季流轉、心物交融的詩意境界。 此作既承宮廷繪畫之華貴氣象,亦蘊文人筆意之清逸靜氣,富麗中見幽雅,端莊中藏靈動,如此四條屏之構,已超越傳統花鳥畫的框架,開創出別具時代風華的藝術境界。于非闇以精湛筆法與高雅氣韻,奠定其於近現代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為藝壇所推崇,亦為後世所珍視。 藏印|榮寶齋珍藏 榮寶齋前身為「松竹齋」,創建於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書畫經營老字號之一,歷經三百餘年風華,榮寶齋不僅是書畫經營場所,更是深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見證了近現代中國藝術的發展與流傳,此作四屏每幅右下方裱褙處皆可見榮寶齋鑑藏印,印記端正清晰,為其流傳有序與權威收藏之重要證明。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溥儒(1896-1963)楷書《一元復始》
溥儒(1896-1963);楷書《一元復始》
設色紙本 1954年作 68x52cm
上款人:中本紡織公司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價值與獨特性
溥儒《一元復始》二十四節氣八卦圖,以三重圓環結構融書法、哲理、曆法與易學於一體,構圖嚴謹而意境深遠,畫面中央為其自創的「一元復始」合體字,筆勢渾穆、氣象內斂,象徵宇宙初啟、陰陽未分的太初之境;中層環列二十四節氣,以「春、夏、秋、冬」四字為綱,每季統領六氣,展現四時流轉、萬物生息的天地節律;外層繪八卦方位,並以朱紅線相連,喻示陰陽交感、能量周流的宇宙動態。
此作形制於溥儒作品中極為罕見,內容上更是首度將易理、節氣、卦象與書法四重體系有機融合,全圖從「道心」出發,貫穿「時序」循環,終以「卦理」成形,既是《易經》宇宙觀的圖像詮釋,亦為「天人合一」哲思的視覺曼陀羅,展現出超越傳統書畫範疇的精神維度,其嚴密的曆法對應、層疊的哲理結構與凝煉的筆墨韻致,共同成就「以書證道、以畫觀理」的獨特價值。
尤為珍貴的是,此圖原為日曆牌首頁的實用設計,卻承載深厚文化底蘊,成為商業與藝術融合的典範,全幅不僅為藝術珍品,更於文化史與思想層面具不可取代的意義,堪稱溥儒融會傳統與創新的心法極致。
上款淵源與歷史見證
此圖作於甲午年(1954),為中本紡織公司特聘溥儒設計之日曆牌首頁。上款「中本紡織公司」創立於1949年,為戰後臺灣毛紡產業的領導企業,兼具資金、技術與規模優勢,對臺灣早期工業化與經濟發展影響深遠。
1952年,政府為照顧渡海來臺的溥儒,特別安排其出任中本紡織公司董事,此舉不僅反映溥儒在當時文化界的崇高地位,也象徵政經與藝術界的密切互動。本幅上款即為這段特殊歷史的具體見證——在時代交會之中,溥儒以一幅兼具哲理、書藝與象數之作,留下了藝術與時代精神交融的永恆印記。 于右任(1879-1964)〈有田無樹〉魏碑書法對聯
于右任(1879-1964);〈有田無樹〉魏碑書法對聯
雲龍紋黃蠟箋 170x47cmx2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魏碑風骨與亂世祈願
此聯為于右任早期魏碑書風之代表,筆墨間凝鑄金石氣韻,於抗戰烽火中更顯精神力量,筆畫如刀劈斧鑿,起落收放之間盡顯斬釘截鐵之勢,成為民族堅韌意志的具象化表達,書於雲龍紋黃臘箋上,在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尤顯珍稀,聯文「有田皆種玉,無樹不開花」,以浪漫筆觸勾勒理想盛世的圖景,寄託著對戰亂中國土重建的深切期許,也展現了人們對和平與繁榮的殷切嚮往。
上款解讀:文武精神的時代共鳴
上款人「辭修先生」,即陸軍一級上將、抗日名將陳誠(1898-1965),爾後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此聯是後方文壇與前方戰場的精神共鳴,其剛正雄渾的書風,既是于右任作為監察院長的身份寫照,亦暗合受贈者作為軍人的鐵血氣質,它見證了二人歷經烽火與時代劇變的共同理想與未竟之憾,承載了一代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悲壯與蒼涼。 汪兆銘(1883-1944)〈只知有國〉書法條幅
汪兆銘(1883-1944);〈只知有國〉書法條幅
設色金絹 1935年作 163x54cm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行草筆墨中的慷慨與糾結
此作以行草體書就,筆法流暢勁健,在轉折處兼具方折勁力與圓轉牽絲,體現了書寫者嫻熟的技巧,然而,細觀可見頓挫與飛白,暴露了筆力遒勁之外的一絲掙紮與緊繃,彷彿是書寫者內心世界的無意識流露,字的結體修長挺拔,風骨嶙峋,恰如汪兆銘本人留給世人的文人政治家形象。
上款解讀:充滿矛盾的歷史證物
上款人「雨山長尾甲」(1864-1942),為日本近代著名漢學家與書法研究者,號「雨山」,一生潛心研習中國經史與碑帖書法,並與中日書畫名家往來密切,是推動兩國藝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學者與收藏家之一。當汪兆銘以極富表現力的行草書寫「只知有國,不知有身」時,這不僅是一句政治宣示,更像是一種對自身抉擇的強烈辯白與心理構築,在烽火連天的 1940 年代,他將此作贈予日本漢學家「雨山長尾甲先生」,此舉在歷史的審視下顯得格外蒼白,也更加凸顯其時代處境的複雜與矛盾。這幅作品,既是那個撕裂年代的特殊印記,也見證了個人氣節與民族大義之間的深層糾葛,成為歷史與書法交織下無可迴避的沉重見證。 溥儒(1896-1963)招財進寶
溥儒(1896-1963);招財進寶
設色紙本 1956年作 27.5x14cm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福自筆生,寶從心來——溥儒《招財進寶》的文人雅趣與收藏價值
《招財進寶》為溥儒於1956年創作的設色紙本小品,尺寸27.5×14 cm,作品以傳統吉祥語為題,構圖凝練嚴謹,筆意細膩而精緻,兼具文人書卷氣與民間祥瑞意涵,溥儒以細筆勾勒財神形象,線條圓潤流暢,設色沉靜典雅,將民俗題材提煉為文人畫的清雅格局,人物神態祥和而不落俗套,筆墨間滲透出儒雅之氣,展現他以文人筆墨融通世俗信仰的獨到視野,畫中所呈現者,不僅是招財之象,更是一種「以道致富、修德養心」的文化理想,寄寓溥儒將福德與修身並重的儒家精神。
兼論長流本與佳士得拍品之對照與藝術史意義
相較於佳士得2017年拍售的《增福財神象》(設色紙本 61×20 cm,成交價 HK$2,375,000),兩作雖同以財神為題,表現語彙卻風格迥異:佳士得拍品為稍大立軸,人物形象宏偉莊嚴,氣象端凝;長流藏本則精巧清雅,筆韻含蓄悠遠,適於案頭靜賞,前者重在儀典之勢與富貴之相,後者則以靜穆文雅取勝,顯現溥儒於同一題材中靈活轉換的筆墨語言與心境深度。
溥儒精於山水、人物,亦擅花卉、翎毛、走獸與草蟲,吉祥題材之作傳世極為少見,《招財進寶》堪稱其「以小見大」的代表,既展現他將文人筆墨拓展至民間信仰題材的創作包容性,也補足學界對其「吉祥人物」系列的研究空白,此作在藝術史與收藏層面皆具獨特價值——不僅是文人精神與民間信仰交融的見證,更為溥儒晚年筆墨中溫潤從容、寄德於藝的典範之作,體現他以筆為道、以畫修心的藝術哲學。
溥儒(1896-1963)蒼松白鶴
溥儒(1896-1963);蒼松白鶴
設色紙本 1957年作 174x90cm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硃砂松魄與北宗風骨
此幅〈蒼松白鶴〉承襲北宗山水的雄渾氣象,更在色彩運用上展現大膽突破,畫面採用貫通天地之垂直構圖,兩株蒼松自左下盤桓而起,枝幹如虯龍探空,具擎天之勢。本作最奪目之處,在於溥儒捨棄傳統墨色,獨運硃砂繪寫松樹主幹,硃砂乃純陽至寶,寓意吉祥,此舉既是對受贈者的崇高禮讚,亦達到「色骨交融」的至高境界。
上款解讀:以藝為禮的深情厚誼
上款人「震武先生」即方震五(1901–1994),字震武,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中華民國資深將領,抗戰期間屢建戰功,戰後歷任要職,並熱愛書畫藝術,與文人名家往來密切。此作為祝賀方震五先生五十三歲壽辰而繪,溥儒以如此煌煌巨製為友人賀壽,其情誼之深、禮數之重,不言而喻,畫中松鶴長壽的寓意、題詩中「福長樂百年」的祝願,皆是藝術家對友人最誠摯情感的投射,這絕非應酬之作,而是為知己量身打造的深情饋贈,讓藝術成為友誼的至高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