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1897-1971)指墨苔石鮮魚

潘天壽(1897-1971);指墨苔石鮮魚
設色紙本 134.5x47cm

張大千(1899-1983)山廚清供

張大千(1899-1983);山廚清供
設色金箋 1967年作 57x21.5cmx6(展開57x128cm)

張大千(1899-1983)晚唐維摩變部分

張大千(1899-1983);晚唐維摩變部分
設色絹本 1949年作 176x116cmx2

溥儒(溥心畬)(1896-1963)摹敦煌莫高窟唐人菩薩像一對

溥儒(溥心畬)(1896-1963);摹敦煌莫高窟唐人菩薩像一對
硃砂絹本 198x95cmx2

呂鐵州(1899-1942)育雛

呂鐵州(1899-1942);育雛
膠彩絹本 49.5x49.5cm

葉火城(1908-1993)海景

葉火城(1908-1993);海景
油彩木板 1982年作 70.5x98.5cm

陳其銓(1917-2003)/黃鷗波(1917-2003)/井松嶺(1928-2012)/王獻亞(B.1925)/楊年耀(B.1923) /王維安(B.1925)/蔡友(B.1947)/黃才松(B.1951)/賴玉嬌(1919-2017)/賴德雲 /何水義/盧錫炯(B.1945)墨緣冊頁

陳其銓(1917-2003)/黃鷗波(1917-2003)/井松嶺(1928-2012)/王獻亞(B.1925)/楊年耀(B.1923) /王維安(B.1925)/蔡友(B.1947)/黃才松(B.1951)/賴玉嬌(1919-2017)/賴德雲 /何水義/盧錫炯(B.1945);墨緣冊頁
設色紙本 1987年作/1988年作/1989年作/1990年作 32x45.5cmx13

楊善深(1913-2004)謝靈運山遊圖

楊善深(1913-2004);謝靈運山遊圖
設色紙本 1981年作 42x75cm

陳景容(B.1934)沃野千里

陳景容(B.1934);沃野千里
綜合媒材紙本 1974年作 37.5x46cm

武德淳(B.1953)演說家

武德淳(B.1953);演說家
鐵 2000年作 49.8x49.4x84.7cm

陳錦芳(B.1936)阿爾魯的鬱金香田園

陳錦芳(B.1936);阿爾魯的鬱金香田園
油彩畫布 2007年作 60x91cm

傅慶豐(B.1961)人體

傅慶豐(B.1961);人體
綜合媒材紙本 1991年作 115x88.5cm

陳錦芳(B.1936)高山滑雪(2)

陳錦芳(B.1936);高山滑雪(2)
綜合媒材畫布 121.8x147.8cm

陳景容(B.1934)樹蔭下的馬車

陳景容(B.1934);樹蔭下的馬車
素描紙本 1995年作 32.4x50cm

吳炫三(B.1942)郊秋

吳炫三(B.1942);郊秋
油彩畫布 65x80cm

席德進(1923-1981)靜物

席德進(1923-1981);靜物
水彩紙本 1979年作 37x52cm

席德進(1923-1981)山景

席德進(1923-1981);山景
水彩紙本 1961年作 47.5x74.5cm

席德進(1923-1981)山景

席德進(1923-1981);山景
水彩紙本 1980年作 79.7x53cm

席德進(1923-1981)人物

席德進(1923-1981);人物
設色紙本 1975年作 29x22.5cm

席德進(1923-1981)人物

席德進(1923-1981);人物
素描紙本 1963年作 49x33cm

席德進(1923-1981)碧林飛瀑

席德進(1923-1981);碧林飛瀑
水彩紙本 37x53.5cm

張自正(1917-2000)登山

張自正(1917-2000);登山
油彩畫布 34x27cm

吳炫三(B.1942)亞馬遜的女孩

吳炫三(B.1942);亞馬遜的女孩
油彩畫布 1985年作 53x65cm

吳炫三(B.1942)少女

吳炫三(B.1942);少女
油彩畫布 80x86cm

高行健(1923-1981)無題

高行健(1923-1981);無題
水墨紙本 1998年作 80x68.5cm

謝里法(B.1938)一隻牛

謝里法(B.1938);一隻牛
油彩畫布 2000年作 149x126.5cm

陳景容(B.1934)河岸

陳景容(B.1934);河岸
油彩畫布 37x44cm

陳景容(B.1934)瓶花

陳景容(B.1934);瓶花
油彩畫布 1991年作 65.0x53.5cm

席德進(1923-1981)晨曦秋林

席德進(1923-1981);晨曦秋林
水彩紙本 1977年作 53x77.5cm

席德進(1923-1981)白鶴亮翅圖

席德進(1923-1981);白鶴亮翅圖
水彩紙本 1981年作 38.5x53cm

陳錦芳(B.1936)梵谷 阿爾勒小鎮

陳錦芳(B.1936);梵谷 阿爾勒小鎮
油彩畫布 1999年作 61x51cm

陳景容(B.1934)休憩

陳景容(B.1934);休憩
油彩畫布 29x29.5cm

席德進(1923-1981)原住民婦女

席德進(1923-1981);原住民婦女
設色紙本 34.5x27cm

廖修平(B.1936)人體模型86-2 AP

廖修平(B.1936);人體模型86-2 AP
版畫紙本 45.5x61cm

趙無極(1920-2013)20.10.90

趙無極(1920-2013);20.10.90
油彩畫布 1990年作 65.5x81cm

李善單(1959-2025)女人˙世界的陽光

李善單(1959-2025);女人˙世界的陽光
油彩畫布 2007年作 81.5x81.5cm

丁紹光(B.1939)鶴之戀

丁紹光(B.1939);鶴之戀
版畫紙本 78x70cm

李善單(1959-2025)五眼三心

李善單(1959-2025);五眼三心
油彩畫布 72.5x91cm

李善單(1959-2025)春之女神的祈禱

李善單(1959-2025);春之女神的祈禱
油彩畫布 72.5x91cm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人生6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人生6
油彩畫布 89.5x89.5cm

李善單(1959-2025)本來無一物

李善單(1959-2025);本來無一物
油彩畫布 89.5x89.5cm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人生2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人生2
油彩畫布 89.5x89.5cm

李善單(1959-2025)天地逍遙鶴共舞

李善單(1959-2025);天地逍遙鶴共舞
油彩畫布 82x100cm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特別.愛你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特別.愛你
油彩畫布 89.5x89.5cm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銀雪琉璃世界(銀遍世界)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銀雪琉璃世界(銀遍世界)
油彩畫布 89.5x89.5cm

李善單(1959-2025)凡所有相皆有佛性

李善單(1959-2025);凡所有相皆有佛性
油彩畫布 72.5x91cm

李善單(1959-2025)極靜(享受佛光普照)

李善單(1959-2025);極靜(享受佛光普照)
油彩畫布 60.5x72.5cm

李善單(1959-2025)赤子之心/驚喜連連

李善單(1959-2025);赤子之心/驚喜連連
油彩畫布 2006年作 116.5x91cm

登巴法王(B.1940)六臂白瑪哈嘎拉

登巴法王(B.1940);六臂白瑪哈嘎拉
金箔紙本 58.5x43cm

李善單(1959-2025)悠閒系列/歡喜相逢

李善單(1959-2025);悠閒系列/歡喜相逢
油彩畫布 2011年作 80x160cm

李善單(1959-2025)妙.如是道/大氣自在

李善單(1959-2025);妙.如是道/大氣自在
油彩畫布 2011年作 91x116.5cm

李善單(1959-2025)阿行者/化蝶.神遊 9

李善單(1959-2025);阿行者/化蝶.神遊 9
油彩畫布 2008年作 66x66cm

李善單(1959-2025)Exit 系列/Promotion 跳加官

李善單(1959-2025);Exit 系列/Promotion 跳加官
複合媒材 2010年作 100x100cm

李善單(1959-2025)大善因緣金剛經第31品

李善單(1959-2025);大善因緣金剛經第31品
綜合媒材畫布 2009年作 66x66cm

李善單(1959-2025)金剛經第31品—知見不生分

李善單(1959-2025);金剛經第31品—知見不生分
綜合媒材畫布 2010年作 72x60cm

李善單(1959-2025)祖師聖像/福慧圓滿

李善單(1959-2025);祖師聖像/福慧圓滿
油彩畫布 66x66cm

胡宏述(1935-2015)融

胡宏述(1935-2015);融
綜合媒材畫布 2003年作 107x121.5cm

李善單(1959-2025)觀音化身/登峰造極

李善單(1959-2025);觀音化身/登峰造極
銅/木 2017年作 112x55x49cm

李善單(1959-2025)文殊談心 1/10

李善單(1959-2025);文殊談心 1/10
銅 2018年作 87x59x56cm

李善單(1959-2025)百年情深 深情如是

李善單(1959-2025);百年情深 深情如是
木 2018年作 59x21.5x10cm

楊三郎(1907-1995)嘉義公園

(圖一)楊三郎(1907-1995);嘉義公園 油彩畫布  53x65cm (圖二)陳澄波(1895-1947);嘉義遊園地 油彩畫布 130.2 x 162.5cm;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品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 (2025展期8月22日—10月26日)
陳澄波與楊三郎的嘉義之約 嘉義,是風景畫家夢中的舞台,從舊城轉型的過程中,公園不僅是地景,更是歷史與記憶的容器;本主題以「嘉義公園」為共同出發點,邀請觀者走進兩位台灣近代繪畫巨匠——陳澄波與楊三郎——筆下的世界,看見他們如何以各自的視角與筆觸,書寫這片熟悉又深情的土地。 一處池水波光粼粼的公園,在兩人眼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情感語彙: 1930年代的陳澄波,以鮮明色彩與幾何構圖,刻劃出都市化進程中的生命躍動;而戰後的楊三郎,則以光影層疊與自然筆調,沉靜地描繪風景背後的心靈流動。 陳澄波(1895–1947)與楊三郎(1907–1995),一位是日治時期本土油畫的旗手,一位是戰後台灣風景畫的拓荒者,兩人皆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回台後共同創立台陽美術協會,致力於推動本土藝術教育與展演制度,這份對於藝術的熱忱與理想,成就了他們跨越時代的精神交會。 儘管生命軌跡不同,兩人始終在畫布上展開無聲的對話,兩人雖未曾於同一時間描繪相同地景,但他們的作品,正如兩條交錯的河流,在台灣美術史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陳澄波與楊三郎的藝術對話 在陳澄波的《嘉義公園》中,畫面以古榕盤根錯節為中心,枝葉覆蓋水面,水中鶴群與白鵝悠游其間,岸邊則見紅燈籠、曲橋與亭榭,人物隱現於林蔭步道間,構成一幅充滿生機與靜謐交錯的在地風景畫,他以鮮活的色彩與濃厚的筆觸,捕捉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瞬間,呈現出對地方情感的真摯凝視,亦展現其融合西方構圖與本土風景的藝術語言。 相較之下,楊三郎筆下的《嘉義公園》是一幅內在寧靜的投射,他以戶外寫生的自然筆法,刻意排除人物,強化了畫家與自然之間無聲的對話,為觀者留下沉思與感受的空間,畫中水光與林影被轉化為情緒的載體,構築出簡約而深邃的詩意氛圍,構圖不求戲劇張力,而著重光影與色塊層疊所引發的情感共鳴,呈現出深秋暮色中溫柔靜謐的美感,其意境之深,足與米勒的《拾穗》、莫內的《睡蓮》比肩,堪為印象派經典精神的當代表現。

李善單(1959-2025)Mr. 哈囉/大護法王 6 Cool~ Man! (神奇的男子)

李善單(1959-2025);Mr. 哈囉/大護法王6 Cool~ Man! (神奇的男子)
油彩畫布 2009年作 108x108x3.5cm

李善單(1959-2025)掛月系列/遲日風流 紅塵詩

李善單(1959-2025);掛月系列/遲日風流 紅塵詩
油彩丙烯畫布 2008年作 108x108x3.5cm

李善單(1959-2025)如來王系列18/唯佛 與佛.究竟實相

李善單(1959-2025);如來王系列18/唯佛與佛.究竟實相
油彩丙烯畫布 2008年作 108x108x3.5cm

李善單(1959-2025)現代維納斯 2/紅美 人和她的綠睡衣

李善單(1959-2025);現代維納斯 2/紅美人和她的綠睡衣
油彩丙烯畫布 2008年作 86x86x3.5cm

李善單(1959-2025)彩雕.一時/帝王運

李善單(1959-2025);彩雕.一時/帝王運
複合媒材 2010年作 40x40x20cm

潘天壽(1897-1971)芭蕉梅竹金地屏風

潘天壽(1897-1971);芭蕉梅竹金地屏風 設色金箋 145x130cmx2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 (2025展期8月22日—10月26日)
前言:筆墨立言的時代回聲 在二十世紀中國動盪的歷史進程中,潘天壽(1897–1971)以堅實筆墨為時代立言,他不僅是畫家,更是一位以文化為志的守望者;不僅書畫俱精,更以教育與理論奠定中國畫現代轉型的基石,面對民族危亡與文化交錯的時代課題,潘天壽選擇以松石為象、殘荷為言,筆底不見戰爭的硝煙,卻字字句句都是民族精神的挺立。 筆墨的靈魂:剛柔並濟的藝術語言 在這場特展中,我們特別聚焦他於抗戰與新中國時期的代表之作——一件風格獨具的金地屏風畫,這件作品分為左右雙幅,畫面由高低錯落的芭蕉葉、墨竹與紅梅交織而成,構築出一幅詩意盎然的冬令景象,翠鳥安棲其間,姿態靈動,彷彿一抹生機破靜而來,悄然成為整幅畫的視覺重心與靈魂所在。 此作尤為特殊之處,在於其筆墨與指畫的並用,潘天壽以傳統筆法施以「側鋒」「頓筆」等變化,搭配指擦、拍點等技藝,使畫面充滿節奏與張力,芭蕉葉筆勢剛健如斧劈,梅枝以枯筆與淡赭交融,既見剛勁骨架,也含柔婉韻味,整體肌理層層堆疊,尤其在金地留白的映襯下,更顯墨色厚重、氣象萬千。 畫作左幅的題跋,是潘天壽晚年書風的代表,筆意奔放中見沉著,書體融合篆、隸、草書之意,展現其「書畫同源」理念,亦與畫面相映成趣;題句「清格入品毫端」,深蘊畫家對書畫精神的理解——情感與人格融於筆墨之端,方能入品之列、臻於上乘;署贈對象為日本知名文化人物西園寺公一,亦見此作所懷之文化外交情誼。 文化的脊梁:堅守傳統與創新之間 在那個文化急遽轉型的年代,中國畫面臨西風東漸的衝擊與質疑,潘天壽堅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以竹、梅為象徵,重申人格與風骨的價值,他不拘泥於傳統技法,反而將指畫融入,開啟媒材與感知上的創造性實驗,為中國畫拓展出新的形式與美學可能。 金地的使用,不僅是一種視覺華美的處理,也象徵著儒道佛思想的深層交融,畫中的留白與墨色構成虛實之間的對話,道出東方哲學中「無為而成」、「有無相生」的精神風貌,整件作品不只是裝飾性的呈現,更是一場筆墨、思想與歷史的共振。 正如潘天壽所言:「畫竹不是學文人,是從石濤、八大山人來的。」這幅屏風無疑體現了他對文人畫精神的現代表述,大畫幅、大氣勢、大格局,是他對時代回應的方式;而筆與指的融合、書與畫的合一,更是他個人風格的集中體現。 觀賞此畫,不僅是進入一位藝術家創作的世界,更是重新凝視文化記憶的一次深刻旅程,潘天壽以筆墨為骨,以精神為魂,將「藝術即文化」的信念落實於紙上,在這片金光之中,我們或許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時代的力量——堅毅而沉靜,如孤松立雪,峻石迎風,為後世留下文化的脊梁與筆墨的靈魂。

汪兆銘(1883-1944)〈江山風雪〉書法對聯

汪兆銘(1883-1944);〈江山風雪〉書法對聯 水墨紙本 1940年作 132x11cmx2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風骨猶存與內心寫照 此副對聯以行書寫就,筆勢沉穩,結構清秀,筆畫間流露出嫻熟的技巧和深厚的傳統功底,給人一種文雅從容的視覺感受。釋文「江山開眼界,風雪煉精神」是極具氣魄與哲理的佳句,字面上歌詠了一種以壯闊河山開拓胸襟、以嚴酷環境砥礪意志的崇高境界。 上款解讀:悲劇性承載的精神自畫像與時代切片 上款人「潘伯鷹」(1905-1965),為當時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在文壇具有深厚聲望與影響力,其身分本身即承載重要的文化象徵,汪兆銘選擇將此作饋贈給他,清楚顯示出其仍積極與文化界保持聯繫,藉以營造政權的「文化合法性」與形象工程。 然而,當這句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話語,與書寫者汪兆銘在 1940 年的歷史身份與政治行動並置時,便產生了強烈的歷史反諷與深刻張力,這一方小小的上款,如同時代的切片,折射出知識分子在大時代洪流中所面對的複雜政治處境與艱難抉擇,也讓這件作品超越書法本身,成為見證歷史與價值觀衝撞的重要載體。

徐悲鴻(1895-1953)奔馬

徐悲鴻(1895-1953);奔馬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140x88cm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悲鴻墨骨與民族魂 這幅作於1944年的〈奔馬〉,是徐悲鴻藝術風格最成熟時期的代表,他融合西方寫實主義與中國筆墨精神,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悲鴻馬」,駿馬四蹄騰空、頭頸高昂,以一種一往無前的姿態向前衝刺,其以酣暢淋漓的氣韻與精準有力的線描相結合,使馬既具備西洋畫的造型準確度,又不失中國寫意畫的筆墨神韻,這匹馬是人格化、時代化的精神圖騰,象徵著在民族危難之際,整個中華民族的不屈意志。 上款解讀:鐵血見證的時代共鳴 上款人「梧生將軍」即抗日名將吳奇偉(1902–1953),字梧生,曾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及華南防衛總司令等要職,是華南地區重要的軍政實力派人物,為當時中國軍政舞台上極具代表性的將領之一。徐悲鴻將這幅充滿力量的〈奔馬〉贈予前線指揮官,是一次「文膽獻武將」之舉,是後方文化界對前線將士的最高致敬與聲援,這幅作品因此成為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精神的視覺象徵,它的筆墨間,浸透了戰爭的苦難與民族的不屈。

溥儒(1896-1963)莫高窟唐人菩薩像

溥儒(1896-1963);莫高窟唐人菩薩像
設色紙本 129x65cm
上款人:月笙先生

張大千(1899-1983)/溥儒(1896-1963)大富貴

張大千(1899-1983)/溥儒(1896-1963);大富貴
設色紙本 1947年作 129x65cm
上款人:遐庵先生

梁啟超(1873-1929)楷書《臨流此意》

梁啟超(1873-1929);楷書《臨流此意》
水墨紙本 1924年作 131x16.5cmx2

舒慶春(老舍)(1899-1966)楷書《老僧山色》

舒慶春(老舍)(1899-1966);楷書《老僧山色》
水墨紙本 1965年作 129x16cmx2

于非闇(1889-1959)花影生趣四屏

于非闇(1889-1959);花影生趣四屏 設色灑金紙本 1943年作 63x21.5cmx4 鑑藏印:榮寶齋珍藏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金地流光,花鳥傳情 于非闇(1889-1959),原名照,字非闇,號梅邨,近現代著名工筆花鳥畫家,早年師從陳師曾,融匯宋元院體與文人筆意,並吸收西方寫生與設色技法,形成典雅清新的個人風格,是近代花鳥畫承古開新的代表人物。 〈四季花鳥屏〉完成於1943年,為于非闇五十四歲時的精心之作,此期正值于非闇個人藝術風格臻於圓熟、技法邁入化境的黃金時期,畫家擇金箋為底,以雙勾重彩之法,層層敷染細膩設色,將「春、夏、秋、冬」四時之景,凝鑄為四幅呼應自然節律的畫屏。四屏主題分別為:「春木鸚鵡」寓「迎春報喜」,「夏牡丹鸚哥」寓「比翼雙飛」,「秋桂花雀」喻「和合清節」,「冬荷翠鳥」象徵「清廉堅貞」,隨著四時遞嬗次第展開,全作節奏明暢、構圖精嚴,色彩溫潤雅致而不流於豔俗,四屏相映,宛若四闋無聲的詩章——春萌希望、夏綻繁盛、秋揚高潔、冬蘊沉靜——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于非闇以筆墨書寫四季流轉、心物交融的詩意境界。 此作既承宮廷繪畫之華貴氣象,亦蘊文人筆意之清逸靜氣,富麗中見幽雅,端莊中藏靈動,如此四條屏之構,已超越傳統花鳥畫的框架,開創出別具時代風華的藝術境界。于非闇以精湛筆法與高雅氣韻,奠定其於近現代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為藝壇所推崇,亦為後世所珍視。 藏印|榮寶齋珍藏 榮寶齋前身為「松竹齋」,創建於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書畫經營老字號之一,歷經三百餘年風華,榮寶齋不僅是書畫經營場所,更是深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見證了近現代中國藝術的發展與流傳,此作四屏每幅右下方裱褙處皆可見榮寶齋鑑藏印,印記端正清晰,為其流傳有序與權威收藏之重要證明。

吳昌碩(1844-1927)紅映華石圖對屏

吳昌碩(1844-1927);紅映華石圖對屏
設色紙本 1919年作/1920年作 244x121cmx2

張大千(1899-1983)臨莫高窟菩薩像;溥儒題

張大千(1899-1983);臨莫高窟菩薩像;溥儒題
設色絹本 1947年作 221x80cm
上款人:月笙先生

齊白石(1864-1957)燈下蛾影圖;李苦禪題

齊白石(1864-1957);燈下蛾影圖;李苦禪題
設色紙本 67.5x28cm

吳昌碩(1844-1927)臨石古文四屏

吳昌碩(1844-1927);臨石古文四屏
水墨紙本 1920年作 173x41.5cmx4
上款人:厚夫先生

溥儒(1896-1963)楷書《一元復始》

溥儒(1896-1963);楷書《一元復始》 設色紙本 1954年作 68x52cm 上款人:中本紡織公司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價值與獨特性 溥儒《一元復始》二十四節氣八卦圖,以三重圓環結構融書法、哲理、曆法與易學於一體,構圖嚴謹而意境深遠,畫面中央為其自創的「一元復始」合體字,筆勢渾穆、氣象內斂,象徵宇宙初啟、陰陽未分的太初之境;中層環列二十四節氣,以「春、夏、秋、冬」四字為綱,每季統領六氣,展現四時流轉、萬物生息的天地節律;外層繪八卦方位,並以朱紅線相連,喻示陰陽交感、能量周流的宇宙動態。 此作形制於溥儒作品中極為罕見,內容上更是首度將易理、節氣、卦象與書法四重體系有機融合,全圖從「道心」出發,貫穿「時序」循環,終以「卦理」成形,既是《易經》宇宙觀的圖像詮釋,亦為「天人合一」哲思的視覺曼陀羅,展現出超越傳統書畫範疇的精神維度,其嚴密的曆法對應、層疊的哲理結構與凝煉的筆墨韻致,共同成就「以書證道、以畫觀理」的獨特價值。 尤為珍貴的是,此圖原為日曆牌首頁的實用設計,卻承載深厚文化底蘊,成為商業與藝術融合的典範,全幅不僅為藝術珍品,更於文化史與思想層面具不可取代的意義,堪稱溥儒融會傳統與創新的心法極致。 上款淵源與歷史見證 此圖作於甲午年(1954),為中本紡織公司特聘溥儒設計之日曆牌首頁。上款「中本紡織公司」創立於1949年,為戰後臺灣毛紡產業的領導企業,兼具資金、技術與規模優勢,對臺灣早期工業化與經濟發展影響深遠。 1952年,政府為照顧渡海來臺的溥儒,特別安排其出任中本紡織公司董事,此舉不僅反映溥儒在當時文化界的崇高地位,也象徵政經與藝術界的密切互動。本幅上款即為這段特殊歷史的具體見證——在時代交會之中,溥儒以一幅兼具哲理、書藝與象數之作,留下了藝術與時代精神交融的永恆印記。

張大千(1899-1983)行書《向水屋》

張大千(1899-1983);行書《向水屋》
水墨紙本 1943年作 44x103cm
上款人:侶倫先生

于右任(1879-1964)隸楷書《放下》

于右任(1879-1964);隸楷書《放下》
硃砂紙本 82x154cm

于右任(1879-1964)行草書《仁壽》

于右任(1879-1964);行草書《仁壽》
水墨紙本 67x127cm
上款人:辭修先生

溥儒(1896-1963)楷書《蝶繞龜浮》

溥儒(1896-1963);楷書《蝶繞龜浮》
水墨灑金紙本墨彩折枝花卉 1953年作 32x4.5cmx2
上款人:詠香女弟

溥儒(1896-1963)西遊護法圖

溥儒(1896-1963);西遊護法圖
設色絹本 26x16cmx2
上款人:良雨世兄

吳昌碩(1844-1927)右任先生小像

吳昌碩(1844-1927);右任先生小像
設色絹本 65x40cm

張大千(1899-1983)行書《長樂永康》

張大千(1899-1983);行書《長樂永康》
水墨紙本 1973年作 40.5x90.5cm
上款人:紹光大醫師

張大千(1899-1983)行書《一尺落日》

張大千(1899-1983);行書《一尺落日》
水墨紅箋 116x24.5cmx2
上款人:寶璋仁兄

溥儒(1896-1963)楷書《癭柏瓊瑤》

溥儒(1896-1963);楷書《癭柏瓊瑤》
水墨紙本 1960年作 138x35cmx2

于右任(1879-1964)〈有田無樹〉魏碑書法對聯

于右任(1879-1964);〈有田無樹〉魏碑書法對聯 雲龍紋黃蠟箋 170x47cmx2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魏碑風骨與亂世祈願 此聯為于右任早期魏碑書風之代表,筆墨間凝鑄金石氣韻,於抗戰烽火中更顯精神力量,筆畫如刀劈斧鑿,起落收放之間盡顯斬釘截鐵之勢,成為民族堅韌意志的具象化表達,書於雲龍紋黃臘箋上,在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尤顯珍稀,聯文「有田皆種玉,無樹不開花」,以浪漫筆觸勾勒理想盛世的圖景,寄託著對戰亂中國土重建的深切期許,也展現了人們對和平與繁榮的殷切嚮往。 上款解讀:文武精神的時代共鳴 上款人「辭修先生」,即陸軍一級上將、抗日名將陳誠(1898-1965),爾後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此聯是後方文壇與前方戰場的精神共鳴,其剛正雄渾的書風,既是于右任作為監察院長的身份寫照,亦暗合受贈者作為軍人的鐵血氣質,它見證了二人歷經烽火與時代劇變的共同理想與未竟之憾,承載了一代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悲壯與蒼涼。

溥儒(1896-1963)《四時生肖譜》二十四開冊

溥儒(1896-1963);《四時生肖譜》二十四開冊
設色紙本 1955年作 16x22cmx24
上款人:小泉先生

溥儒(1896-1963)溪山讀書圖

溥儒(1896-1963);溪山讀書圖
設色紙本 170x93cm
上款人:震五先生

張大千(1899-1983)行書《新詩俗學》

張大千(1899-1983);行書《新詩俗學》
水墨紙本墨彩折枝花卉 110x26cmx2

汪兆銘(1883-1944)〈只知有國〉書法條幅

汪兆銘(1883-1944);〈只知有國〉書法條幅 設色金絹 1935年作 163x54cm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行草筆墨中的慷慨與糾結 此作以行草體書就,筆法流暢勁健,在轉折處兼具方折勁力與圓轉牽絲,體現了書寫者嫻熟的技巧,然而,細觀可見頓挫與飛白,暴露了筆力遒勁之外的一絲掙紮與緊繃,彷彿是書寫者內心世界的無意識流露,字的結體修長挺拔,風骨嶙峋,恰如汪兆銘本人留給世人的文人政治家形象。 上款解讀:充滿矛盾的歷史證物 上款人「雨山長尾甲」(1864-1942),為日本近代著名漢學家與書法研究者,號「雨山」,一生潛心研習中國經史與碑帖書法,並與中日書畫名家往來密切,是推動兩國藝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學者與收藏家之一。當汪兆銘以極富表現力的行草書寫「只知有國,不知有身」時,這不僅是一句政治宣示,更像是一種對自身抉擇的強烈辯白與心理構築,在烽火連天的 1940 年代,他將此作贈予日本漢學家「雨山長尾甲先生」,此舉在歷史的審視下顯得格外蒼白,也更加凸顯其時代處境的複雜與矛盾。這幅作品,既是那個撕裂年代的特殊印記,也見證了個人氣節與民族大義之間的深層糾葛,成為歷史與書法交織下無可迴避的沉重見證。

溥儒(1896-1963)招財進寶

溥儒(1896-1963);招財進寶 設色紙本 1956年作 27.5x14cm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福自筆生,寶從心來——溥儒《招財進寶》的文人雅趣與收藏價值 《招財進寶》為溥儒於1956年創作的設色紙本小品,尺寸27.5×14 cm,作品以傳統吉祥語為題,構圖凝練嚴謹,筆意細膩而精緻,兼具文人書卷氣與民間祥瑞意涵,溥儒以細筆勾勒財神形象,線條圓潤流暢,設色沉靜典雅,將民俗題材提煉為文人畫的清雅格局,人物神態祥和而不落俗套,筆墨間滲透出儒雅之氣,展現他以文人筆墨融通世俗信仰的獨到視野,畫中所呈現者,不僅是招財之象,更是一種「以道致富、修德養心」的文化理想,寄寓溥儒將福德與修身並重的儒家精神。 兼論長流本與佳士得拍品之對照與藝術史意義 相較於佳士得2017年拍售的《增福財神象》(設色紙本 61×20 cm,成交價 HK$2,375,000),兩作雖同以財神為題,表現語彙卻風格迥異:佳士得拍品為稍大立軸,人物形象宏偉莊嚴,氣象端凝;長流藏本則精巧清雅,筆韻含蓄悠遠,適於案頭靜賞,前者重在儀典之勢與富貴之相,後者則以靜穆文雅取勝,顯現溥儒於同一題材中靈活轉換的筆墨語言與心境深度。 溥儒精於山水、人物,亦擅花卉、翎毛、走獸與草蟲,吉祥題材之作傳世極為少見,《招財進寶》堪稱其「以小見大」的代表,既展現他將文人筆墨拓展至民間信仰題材的創作包容性,也補足學界對其「吉祥人物」系列的研究空白,此作在藝術史與收藏層面皆具獨特價值——不僅是文人精神與民間信仰交融的見證,更為溥儒晚年筆墨中溫潤從容、寄德於藝的典範之作,體現他以筆為道、以畫修心的藝術哲學。  

張大千(1899-1983)盛唐藻井圖

張大千(1899-1983);盛唐藻井圖
設色金箋 53.5x36cm

溥儒(1896-1963)溪山隱居圖

溥儒(1896-1963);溪山隱居圖
設色紙本 172x89cm
上款人:省齋先生

溥儒(1896-1963)蒼松白鶴

溥儒(1896-1963);蒼松白鶴 設色紙本 1957年作 174x90cm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硃砂松魄與北宗風骨 此幅〈蒼松白鶴〉承襲北宗山水的雄渾氣象,更在色彩運用上展現大膽突破,畫面採用貫通天地之垂直構圖,兩株蒼松自左下盤桓而起,枝幹如虯龍探空,具擎天之勢。本作最奪目之處,在於溥儒捨棄傳統墨色,獨運硃砂繪寫松樹主幹,硃砂乃純陽至寶,寓意吉祥,此舉既是對受贈者的崇高禮讚,亦達到「色骨交融」的至高境界。 上款解讀:以藝為禮的深情厚誼 上款人「震武先生」即方震五(1901–1994),字震武,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中華民國資深將領,抗戰期間屢建戰功,戰後歷任要職,並熱愛書畫藝術,與文人名家往來密切。此作為祝賀方震五先生五十三歲壽辰而繪,溥儒以如此煌煌巨製為友人賀壽,其情誼之深、禮數之重,不言而喻,畫中松鶴長壽的寓意、題詩中「福長樂百年」的祝願,皆是藝術家對友人最誠摯情感的投射,這絕非應酬之作,而是為知己量身打造的深情饋贈,讓藝術成為友誼的至高見證。

張大千(1899-1983)臨摹初唐伎樂菩薩對幅

張大千(1899-1983);臨摹初唐伎樂菩薩對幅
設色絹本 1949年作 173x84cm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