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1897-1971)指墨苔石鮮魚

潘天壽(1897-1971);指墨苔石鮮魚
設色紙本 134.5x47cm

張大千(1899-1983)山廚清供

張大千(1899-1983);山廚清供
設色金箋 1967年作 57x21.5cmx6(展開57x128cm)

張大千(1899-1983)晚唐維摩變部分

張大千(1899-1983);晚唐維摩變部分
設色絹本 1949年作 176x116cmx2

溥儒(溥心畬)(1896-1963)摹敦煌莫高窟唐人菩薩像一對

溥儒(溥心畬)(1896-1963);摹敦煌莫高窟唐人菩薩像一對
硃砂絹本 198x95cmx2

呂鐵州(1899-1942)育雛

呂鐵州(1899-1942);育雛
膠彩絹本 49.5x49.5cm

葉火城(1908-1993)海景

葉火城(1908-1993);海景
油彩木板 1982年作 70.5x98.5cm

陳其銓(1917-2003)/黃鷗波(1917-2003)/井松嶺(1928-2012)/王獻亞(B.1925)/楊年耀(B.1923) /王維安(B.1925)/蔡友(B.1947)/黃才松(B.1951)/賴玉嬌(1919-2017)/賴德雲 /何水義/盧錫炯(B.1945)墨緣冊頁

陳其銓(1917-2003)/黃鷗波(1917-2003)/井松嶺(1928-2012)/王獻亞(B.1925)/楊年耀(B.1923) /王維安(B.1925)/蔡友(B.1947)/黃才松(B.1951)/賴玉嬌(1919-2017)/賴德雲 /何水義/盧錫炯(B.1945);墨緣冊頁
設色紙本 1987年作/1988年作/1989年作/1990年作 32x45.5cmx13

楊善深(1913-2004)謝靈運山遊圖

楊善深(1913-2004);謝靈運山遊圖
設色紙本 1981年作 42x75cm

陳景容(B.1934)沃野千里

陳景容(B.1934);沃野千里
綜合媒材紙本 1974年作 37.5x46cm

武德淳(B.1953)演說家

武德淳(B.1953);演說家
鐵 2000年作 49.8x49.4x84.7cm

陳錦芳(B.1936)阿爾魯的鬱金香田園

陳錦芳(B.1936);阿爾魯的鬱金香田園
油彩畫布 2007年作 60x91cm

傅慶豐(B.1961)人體

傅慶豐(B.1961);人體
綜合媒材紙本 1991年作 115x88.5cm

陳錦芳(B.1936)高山滑雪(2)

陳錦芳(B.1936);高山滑雪(2)
綜合媒材畫布 121.8x147.8cm

陳景容(B.1934)樹蔭下的馬車

陳景容(B.1934);樹蔭下的馬車
素描紙本 1995年作 32.4x50cm

吳炫三(B.1942)郊秋

吳炫三(B.1942);郊秋
油彩畫布 65x80cm

席德進(1923-1981)靜物

席德進(1923-1981);靜物
水彩紙本 1979年作 37x52cm

席德進(1923-1981)山景

席德進(1923-1981);山景
水彩紙本 1961年作 47.5x74.5cm

席德進(1923-1981)山景

席德進(1923-1981);山景
水彩紙本 1980年作 79.7x53cm

席德進(1923-1981)人物

席德進(1923-1981);人物
設色紙本 1975年作 29x22.5cm

席德進(1923-1981)人物

席德進(1923-1981);人物
素描紙本 1963年作 49x33cm

席德進(1923-1981)碧林飛瀑

席德進(1923-1981);碧林飛瀑
水彩紙本 37x53.5cm

張自正(1917-2000)登山

張自正(1917-2000);登山
油彩畫布 34x27cm

吳炫三(B.1942)亞馬遜的女孩

吳炫三(B.1942);亞馬遜的女孩
油彩畫布 1985年作 53x65cm

吳炫三(B.1942)少女

吳炫三(B.1942);少女
油彩畫布 80x86cm

高行健(1923-1981)無題

高行健(1923-1981);無題
水墨紙本 1998年作 80x68.5cm

謝里法(B.1938)一隻牛

謝里法(B.1938);一隻牛
油彩畫布 2000年作 149x126.5cm

陳景容(B.1934)河岸

陳景容(B.1934);河岸
油彩畫布 37x44cm

陳景容(B.1934)瓶花

陳景容(B.1934);瓶花
油彩畫布 1991年作 65.0x53.5cm

席德進(1923-1981)晨曦秋林

席德進(1923-1981);晨曦秋林
水彩紙本 1977年作 53x77.5cm

席德進(1923-1981)白鶴亮翅圖

席德進(1923-1981);白鶴亮翅圖
水彩紙本 1981年作 38.5x53cm

陳錦芳(B.1936)梵谷 阿爾勒小鎮

陳錦芳(B.1936);梵谷 阿爾勒小鎮
油彩畫布 1999年作 61x51cm

陳景容(B.1934)休憩

陳景容(B.1934);休憩
油彩畫布 29x29.5cm

席德進(1923-1981)原住民婦女

席德進(1923-1981);原住民婦女
設色紙本 34.5x27cm

廖修平(B.1936)人體模型86-2 AP

廖修平(B.1936);人體模型86-2 AP
版畫紙本 45.5x61cm

趙無極(1920-2013)20.10.90

趙無極(1920-2013);20.10.90
油彩畫布 1990年作 65.5x81cm

李善單(1959-2025)女人˙世界的陽光

李善單(1959-2025);女人˙世界的陽光
油彩畫布 2007年作 81.5x81.5cm

丁紹光(B.1939)鶴之戀

丁紹光(B.1939);鶴之戀
版畫紙本 78x70cm

李善單(1959-2025)五眼三心

李善單(1959-2025);五眼三心
油彩畫布 72.5x91cm

李善單(1959-2025)春之女神的祈禱

李善單(1959-2025);春之女神的祈禱
油彩畫布 72.5x91cm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人生6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人生6
油彩畫布 89.5x89.5cm

李善單(1959-2025)本來無一物

李善單(1959-2025);本來無一物
油彩畫布 89.5x89.5cm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人生2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人生2
油彩畫布 89.5x89.5cm

李善單(1959-2025)天地逍遙鶴共舞

李善單(1959-2025);天地逍遙鶴共舞
油彩畫布 82x100cm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特別.愛你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特別.愛你
油彩畫布 89.5x89.5cm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銀雪琉璃世界(銀遍世界)

李善單(1959-2025);紅塵系列/銀雪琉璃世界(銀遍世界)
油彩畫布 89.5x89.5cm

李善單(1959-2025)凡所有相皆有佛性

李善單(1959-2025);凡所有相皆有佛性
油彩畫布 72.5x91cm

李善單(1959-2025)極靜(享受佛光普照)

李善單(1959-2025);極靜(享受佛光普照)
油彩畫布 60.5x72.5cm

李善單(1959-2025)赤子之心/驚喜連連

李善單(1959-2025);赤子之心/驚喜連連
油彩畫布 2006年作 116.5x91cm

登巴法王(B.1940)六臂白瑪哈嘎拉

登巴法王(B.1940);六臂白瑪哈嘎拉
金箔紙本 58.5x43cm

李善單(1959-2025)悠閒系列/歡喜相逢

李善單(1959-2025);悠閒系列/歡喜相逢
油彩畫布 2011年作 80x160cm

李善單(1959-2025)妙.如是道/大氣自在

李善單(1959-2025);妙.如是道/大氣自在
油彩畫布 2011年作 91x116.5cm

李善單(1959-2025)阿行者/化蝶.神遊 9

李善單(1959-2025);阿行者/化蝶.神遊 9
油彩畫布 2008年作 66x66cm

李善單(1959-2025)Exit 系列/Promotion 跳加官

李善單(1959-2025);Exit 系列/Promotion 跳加官
複合媒材 2010年作 100x100cm

李善單(1959-2025)大善因緣金剛經第31品

李善單(1959-2025);大善因緣金剛經第31品
綜合媒材畫布 2009年作 66x66cm

李善單(1959-2025)金剛經第31品—知見不生分

李善單(1959-2025);金剛經第31品—知見不生分
綜合媒材畫布 2010年作 72x60cm

李善單(1959-2025)祖師聖像/福慧圓滿

李善單(1959-2025);祖師聖像/福慧圓滿
油彩畫布 66x66cm

胡宏述(1935-2015)融

胡宏述(1935-2015);融
綜合媒材畫布 2003年作 107x121.5cm

李善單(1959-2025)觀音化身/登峰造極

李善單(1959-2025);觀音化身/登峰造極
銅/木 2017年作 112x55x49cm

李善單(1959-2025)文殊談心 1/10

李善單(1959-2025);文殊談心 1/10
銅 2018年作 87x59x56cm

李善單(1959-2025)百年情深 深情如是

李善單(1959-2025);百年情深 深情如是
木 2018年作 59x21.5x10cm

楊三郎(1907-1995)嘉義公園

楊三郎(1907-1995);嘉義公園
油彩畫布 53x65cm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 (2025展期8月22日—10月26日)

池光樹影|陳澄波與楊三郎的嘉義之約

從嘉義出發的畫中情誼

嘉義,是風景畫家夢中的舞台,從舊城轉型的過程中,公園不僅是地景,更是歷史與記憶的容器;本主題以「嘉義公園」為共同出發點,邀請觀者走進兩位台灣近代繪畫巨匠——陳澄波與楊三郎——筆下的世界,看見他們如何以各自的視角與筆觸,書寫這片熟悉又深情的土地。

一處池水波光粼粼的公園,在兩人眼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情感語彙:
1930年代的陳澄波,以鮮明色彩與幾何構圖,刻劃出都市化進程中的生命躍動;而戰後的楊三郎,則以光影層疊與自然筆調,沉靜地描繪風景背後的心靈流動。

陳澄波(1895–1947)與楊三郎(1907–1995),一位是日治時期本土油畫的旗手,一位是戰後台灣風景畫的拓荒者,兩人皆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回台後共同創立台陽美術協會,致力於推動本土藝術教育與展演制度,這份對於藝術的熱忱與理想,成就了他們跨越時代的精神交會。

儘管生命軌跡不同,兩人始終在畫布上展開無聲的對話,兩人雖未曾於同一時間描繪相同地景,但他們的作品,正如兩條交錯的河流,在台灣美術史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澄波與楊三郎的藝術對話

在陳澄波的《嘉義公園》中,畫面以古榕盤根錯節為中心,枝葉覆蓋水面,水中鶴群與白鵝悠游其間,岸邊則見紅燈籠、曲橋與亭榭,人物隱現於林蔭步道間,構成一幅充滿生機與靜謐交錯的在地風景畫,他以鮮活的色彩與濃厚的筆觸,捕捉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瞬間,呈現出對地方情感的真摯凝視,亦展現其融合西方構圖與本土風景的藝術語言。

相較之下,楊三郎筆下的《嘉義公園》是一幅內在寧靜的投射,他以戶外寫生的自然筆法,刻意排除人物,強化了畫家與自然之間無聲的對話,為觀者留下沉思與感受的空間,畫中水光與林影被轉化為情緒的載體,構築出簡約而深邃的詩意氛圍,構圖不求戲劇張力,而著重光影與色塊層疊所引發的情感共鳴,呈現出深秋暮色中溫柔靜謐的美感,其意境之深,足與米勒的《拾穗》、莫內的《睡蓮》比肩,堪為印象派經典精神的當代表現。

李善單(1959-2025)Mr. 哈囉/大護法王 6 Cool~ Man! (神奇的男子)

李善單(1959-2025);Mr. 哈囉/大護法王6 Cool~ Man! (神奇的男子)
油彩畫布 2009年作 108x108x3.5cm

李善單(1959-2025)掛月系列/遲日風流 紅塵詩

李善單(1959-2025);掛月系列/遲日風流 紅塵詩
油彩丙烯畫布 2008年作 108x108x3.5cm

李善單(1959-2025)如來王系列18/唯佛 與佛.究竟實相

李善單(1959-2025);如來王系列18/唯佛與佛.究竟實相
油彩丙烯畫布 2008年作 108x108x3.5cm

李善單(1959-2025)現代維納斯 2/紅美 人和她的綠睡衣

李善單(1959-2025);現代維納斯 2/紅美人和她的綠睡衣
油彩丙烯畫布 2008年作 86x86x3.5cm

李善單(1959-2025)彩雕.一時/帝王運

李善單(1959-2025);彩雕.一時/帝王運
複合媒材 2010年作 40x40x20cm

潘天壽(1897-1971)芭蕉梅竹金地屏風

潘天壽(1897-1971);芭蕉梅竹金地屏風 設色金箋 145x130cmx2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 (2025展期8月22日—10月26日)

前言:筆墨立言的時代回聲 在二十世紀中國動盪的歷史進程中,潘天壽(1897–1971)以堅實筆墨為時代立言,他不僅是畫家,更是一位以文化為志的守望者;不僅書畫俱精,更以教育與理論奠定中國畫現代轉型的基石,面對民族危亡與文化交錯的時代課題,潘天壽選擇以松石為象、殘荷為言,筆底不見戰爭的硝煙,卻字字句句都是民族精神的挺立。 筆墨的靈魂:剛柔並濟的藝術語言 在這場特展中,我們特別聚焦他於抗戰與新中國時期的代表之作——一件風格獨具的金地屏風畫,這件作品分為左右雙幅,畫面由高低錯落的芭蕉葉、墨竹與紅梅交織而成,構築出一幅詩意盎然的冬令景象,翠鳥安棲其間,姿態靈動,彷彿一抹生機破靜而來,悄然成為整幅畫的視覺重心與靈魂所在。 此作尤為特出之處,在於其筆墨與指畫的並用,潘天壽以傳統筆法施以「側鋒」「頓筆」等變化,搭配指擦、拍點等技藝,使畫面充滿節奏與張力,芭蕉葉筆勢剛健如斧劈,梅枝以枯筆與淡赭交融,既見剛勁骨架,也含柔婉韻味,整體肌理層層堆疊,尤其在金地留白的映襯下,更顯墨色厚重、氣象萬千。 畫作左幅的題跋,是潘天壽晚年書風的代表,筆意奔放中見沉著,書體融合篆、隸、草書之意,展現其「書畫同源」理念,亦與畫面相映成趣;題句「情格入品毫端」,深蘊畫家對書畫精神的理解——情感與人格融於筆墨之端,方能入品之列、臻於上乘;署贈對象為日本知名文化人物西園寺公一,亦見此作所懷之文化外交情誼。 文化的脊梁:堅守傳統與創新之間 在那個文化急遽轉型的年代,中國畫面臨西風東漸的衝擊與質疑,潘天壽堅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以竹、梅為象徵,重申人格與風骨的價值,他不拘泥於傳統技法,反而將指畫融入,開啟媒材與感知上的創造性實驗,為中國畫拓展出新的形式與美學可能。 金地的使用,不僅是一種視覺華美的處理,也象徵著儒道佛思想的深層交融,畫中的留白與墨色構成虛實之間的對話,道出東方哲學中「無為而成」、「有無相生」的精神風貌,整件作品不只是裝飾性的呈現,更是一場筆墨、思想與歷史的共振。 正如潘天壽所言:「畫竹不是學文人,是從石濤、八大山人來的。」這幅屏風無疑體現了他對文人畫精神的現代表述,大畫幅、大氣勢、大格局,是他對時代回應的方式;而筆與指的融合、書與畫的合一,更是他個人風格的集中體現。 觀賞此畫,不僅是進入一位藝術家創作的世界,更是重新凝視文化記憶的一次深刻旅程,潘天壽以筆墨為骨,以精神為魂,將「藝術即文化」的信念落實於紙上,在這片金光之中,我們或許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時代的力量——堅毅而沉靜,如孤松立雪,峻石迎風,為後世留下文化的脊梁與筆墨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