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第 217 至 222 項結果,共 222 項

張大千(1899-1983)行書《向水屋》

張大千(1899-1983);行書《向水屋》
水墨紙本 1943年作 44x103cm
上款人:侶倫先生

張大千(1899-1983)行書《長樂永康》

張大千(1899-1983);行書《長樂永康》
水墨紙本 1973年作 40.5x90.5cm
上款人:紹光大醫師

張大千(1899-1983)行書《一尺落日》

張大千(1899-1983);行書《一尺落日》
水墨紅箋 116x24.5cmx2
上款人:寶璋仁兄

張大千(1899-1983)行書《新詩俗學》

張大千(1899-1983);行書《新詩俗學》
水墨紙本墨彩折枝花卉 110x26cmx2

張大千(1899-1983)盛唐藻井圖

張大千(1899-1983);盛唐藻井圖
設色金箋 53.5x36cm

張大千(1899-1983)伎樂菩薩對幅

張大千(1899-1983);伎樂菩薩對幅 設色絹本 173x84cmx2;上款人「遐庵(葉恭綽)居士」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 
敦煌之緣:張大千〈伎樂菩薩對幅〉與遐庵情誼 從大千〈臨摹初唐伎樂菩薩對幅〉開始,我們得以追溯張大千敦煌緣起,也得以看見他與葉恭綽跨越二十年的深厚情誼,這幅畫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一段文化記憶、一段文人心事的具體見證。 1928年,張大千與葉恭綽因共同擔任「全國第一次美術展覽會」審查委員而結識,葉恭綽,號「遐庵居士」,是近代書畫界、收藏界與文史學界的重量級人物,他在與年輕的大千談畫時,語重心長地指出,中國人物畫自唐吳道子、宋李公麟之後,已久無巨匠出現;仇英柔媚、陳洪綬詭譎,清代更乏振衰起弊之人,他勸大千不要困於當時盛行的山水、花卉,轉而投身人物畫創作,開創新境,這一席話,成為大千心中不滅的火種。 1941年,張大千西渡流沙,攜眷駐紮敦煌莫高窟與榆林窟兩年餘,親手臨摹魏、隋、唐、宋等時期的佛教壁畫三百餘幅,他以藝術家的敏銳與史家的責任,記錄風化中的壁畫,為後世留下無可取代的影像資產,多年後,他曾感念地說:「皆先生啟之也。」這位「先生」,正是遐庵居士葉恭綽。 伎樂菩薩:敦煌歲月的藝術巔峰 這幅張大千〈臨摹初唐伎樂菩薩對幅〉,正是這段敦煌歲月的巔峰之作,作品以左右對開構圖,共八位伎樂菩薩對稱排布,展現唐朝佛國法會「八音供佛」的莊嚴景象,左幅四位持笙、簫、笛、手鼓,身姿婉轉靈動;右幅四位持排簫、琵琶、拍板、鈴鼓,神情靜穆安然,此類「八伎樂菩薩」的形象在敦煌壁畫中屢見不鮮,營造出節奏分明、層次豐富的音樂場景,象徵佛國法會的神聖與喜樂,也映照唐代中原與西域音樂文化的交融盛況。 作品中的天人烏髮如雲,僅以簡約的頭飾輕輕點綴,頸項與胸前佩戴瓔珞珠飾,身著貼身短衣與輕薄飄帶,下襬裙褶自然垂墜,形象莊嚴而優美,畫面設色以朱紅、赭石、石青、石綠為主,墨線勾勒細節,色彩明亮富麗,細看之下,局部顏料已有微微剝落、氧化痕跡,呈現細緻斑駁的質感,讓整幅作品在華麗之餘,多了一層歷史的厚度與歲月的氣息,彷彿時間本身也被封存於其中;畫面外圍特別增飾一圈色彩繽紛的雲紋邊框,纏枝雲葉紋理婉轉流動,與伎樂菩薩輕盈的律動姿態相互呼應,營造出如壇城般神聖的法會空間氛圍,使畫面不僅完整而富有節奏感,也更具宗教藝術的莊嚴儀式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