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 人家在仙掌 | 專家講畫 劉芳如
〈人家在仙掌〉是國畫大師張大千在1979年的作品,為紙本設色畫,縱75公分,橫45公分。整幅畫,採用了淺淡的潑墨和潑彩法,先潑灑出大致的山勢,等墨、色乾了之後,再用較深的線條,來勾畫山巒高低起伏與山中的樹木、房舍和點景人物。整體的墨色非常清雅,彷彿有雲霧在山間緩緩移動。畫面右方,張大千寫的是:「人家在仙掌,雲氣欲生衣。六十八年,歲在己未至日,拈右丞逸詩寫於摩耶精舍。八十一叟。爰。」題字下方,鈐蓋的兩方印是「張爰」和「大千父」,左方留白處另外有「摩耶精舍」和「己未」兩方印章。根據畫家自題,可以知道,這幅畫的意境,是擷取自唐朝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古詩〈句〉:「人家在仙掌,雲氣欲生衣」,意思是說:「居住在宛如仙境一般的深山裡,可以用雲氣來裁製夏天的衣裳。」1979年,張大千在台北的新居「摩耶精舍」已經落成,這幅〈人家在仙掌〉就是在新畫室裡創作的,從畫面淺淡的設色和簡潔的用筆,可以看出老年的張大千反璞歸真,借助唐詩來投射自己對於理想居所的嚮往之心。
摹本與自運~論敦煌壁畫對張大千繪畫風格的陶染︱大藝術家 評介撰文:劉芳如
張大千誕生於四川內江,逝世於臺北的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畢生足跡遍歷海內外,其間不斷地師古開今,作品質量精彩且風格多元,絕對稱得上是現代藝壇中的「百變巨匠」。五十歲以前,張大千展現最大氣魄的壯舉,莫過於民國卅至卅二年(1941-1943)的「敦煌之行」了。歷時兩年七個月的潛心臨摹,他率領門生和青海喇嘛畫師共同完成了將近三百件敦煌壁畫摹本,自此,他的畫風擺脫早年學習文人畫時期的溫婉格調,轉趨於瑰麗雄奇、氣象恢弘,同時亦兼融有裝飾藝術的美感。
目前張大千敦煌摹本的典藏重鎮,莫過於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和成都的四川博物院。另外,長流美術館也收藏了十二件摹本,於私人美術館中相當難得。本影片遴選其中數件,略為之介,並探析摹本與其自運作品之間的交集,援以理解敦煌藝術對張大千畫風中年轉型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