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 天際滄波 | 專家講畫 蔡介騰
這件折扇的作品,是1938年〈天際滄波〉描寫帆船行經江峽,兩岸高山 重巒疊嶂,在峽谷中雲霧繚繞,讓流動的風 吹帶著船隻往前乘風破浪。所以在表現上皴染山頭的層層疊疊,以渲染留白表達雲煙瀰漫,帆船因為雲霧的關係只露出帆布桅杆,船身隱藏在河道當中,掌舵的人控制八面而來的風,恍若如航向天際一般。如題詩所云「天開影墮滄波裏,峰峭深埋宿霧中。」右下方老翁正杵著拐杖,登上山頂要回家。
折扇的另一面是以行書書寫,是元代倪瓚的詩「溪水東西合,山家髙下居。琴書忘產業,蹤迹隠耕漁。積雨客留宿,新晴人趁墟。厭喧來洗耳,清泚繞階除。」這首詩的情境,也與另一面的畫作相契合。
整體布局行氣嚴謹,當中又有豐富變化,注重字形的輕重韻律節奏,將畫法與書法 的筆法融會,有碑學的剛健,並且融入帖學的律動變化,展現出張大千特有的風格。
摹本與自運~論敦煌壁畫對張大千繪畫風格的陶染︱大藝術家 評介撰文:劉芳如
張大千誕生於四川內江,逝世於臺北的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畢生足跡遍歷海內外,其間不斷地師古開今,作品質量精彩且風格多元,絕對稱得上是現代藝壇中的「百變巨匠」。五十歲以前,張大千展現最大氣魄的壯舉,莫過於民國卅至卅二年(1941-1943)的「敦煌之行」了。歷時兩年七個月的潛心臨摹,他率領門生和青海喇嘛畫師共同完成了將近三百件敦煌壁畫摹本,自此,他的畫風擺脫早年學習文人畫時期的溫婉格調,轉趨於瑰麗雄奇、氣象恢弘,同時亦兼融有裝飾藝術的美感。
目前張大千敦煌摹本的典藏重鎮,莫過於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和成都的四川博物院。另外,長流美術館也收藏了十二件摹本,於私人美術館中相當難得。本影片遴選其中數件,略為之介,並探析摹本與其自運作品之間的交集,援以理解敦煌藝術對張大千畫風中年轉型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