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 山水圖冊 | 專家講畫 蔡介騰
〈山水圖冊〉由12個圓形群組的作品,1953年以金色絹本所繪製,描繪山水的景致,可以看出用古畫的佈局為基底,這時張大千已經旅居國外,居住在中南美洲,當年他到日本旅遊,到香港、台灣以及美國辦畫展等,雖然遠離了故鄉的真山真水,但是昔日遊歷山川的印象,以及古畫的意境,都存記在他的腦海裡,由他的筆下映現出來,每一幅都營造出一個意境。每一幅畫裡都有人物配景,有搖槳泛舟,也有策杖登高等,有邀朋友遠遊,或是如王維〈終南別業〉詩云「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的意境。這些點景人物,就如同他自己的化身,穿梭在每張畫裡,策杖步履也是晚年的身影。
畫幅雖小,但卻是用心經營,每一幅畫都有 各自的情境。如第七幅「落日西風野水湄,扁舟便有五湖思。」傍晚時乘帆船遊湖,惆悵的心情只能默默的感受。與第九幅的情境相近,題詩也一樣,但在構圖上卻不同,此處是扁舟獨釣。第十二幅看似兩叟同遊山川,但是透過他的詩句,是談禪論道的境界,超越畫的局限,也擴展審美範疇。
摹本與自運~論敦煌壁畫對張大千繪畫風格的陶染︱大藝術家 評介撰文:劉芳如
張大千誕生於四川內江,逝世於臺北的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畢生足跡遍歷海內外,其間不斷地師古開今,作品質量精彩且風格多元,絕對稱得上是現代藝壇中的「百變巨匠」。五十歲以前,張大千展現最大氣魄的壯舉,莫過於民國卅至卅二年(1941-1943)的「敦煌之行」了。歷時兩年七個月的潛心臨摹,他率領門生和青海喇嘛畫師共同完成了將近三百件敦煌壁畫摹本,自此,他的畫風擺脫早年學習文人畫時期的溫婉格調,轉趨於瑰麗雄奇、氣象恢弘,同時亦兼融有裝飾藝術的美感。
目前張大千敦煌摹本的典藏重鎮,莫過於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和成都的四川博物院。另外,長流美術館也收藏了十二件摹本,於私人美術館中相當難得。本影片遴選其中數件,略為之介,並探析摹本與其自運作品之間的交集,援以理解敦煌藝術對張大千畫風中年轉型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