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 玉堂春/行書 | 專家講畫 蔡介騰
這件〈玉堂春〉的扇子作品,是張大千在1938年所作,畫的是辛夷花,辛夷花在春天的時候綻放,所以依此花的特色來命名,花形碩大,有著富麗堂皇的氣質,花色清新美麗,顯得高貴秀雅。所以張大千以辛夷花來表現春意盎然的景象。從題款詩句「欲賦春辭字未安,手持玉筆倚雕欄。」為了要表現春意,詩句上煞費苦心,佳句難以尋覓。用畫來表現則更為具體,所以在金箋紙上,以白陽山人(陳淳)的筆法來作畫,用筆雖然縱逸,但簡潔的線條筆觸,確能傳達活潑生氣。他對古人的深入了解,筆墨間都有其來歷,可茲考據。
而扇子的背後是一首七言的律詩,行書書寫著,「落拓江湖載酒行,高樓燈火動嚴更。」可以看出是借用了杜牧〈遣懷〉:「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藉由著文人的浪漫情懷,回想許多的前程往事,有著滿腹的感慨。由觀畫再讀詩,延伸藝術的欣賞。
摹本與自運~論敦煌壁畫對張大千繪畫風格的陶染︱大藝術家 評介撰文:劉芳如
張大千誕生於四川內江,逝世於臺北的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畢生足跡遍歷海內外,其間不斷地師古開今,作品質量精彩且風格多元,絕對稱得上是現代藝壇中的「百變巨匠」。五十歲以前,張大千展現最大氣魄的壯舉,莫過於民國卅至卅二年(1941-1943)的「敦煌之行」了。歷時兩年七個月的潛心臨摹,他率領門生和青海喇嘛畫師共同完成了將近三百件敦煌壁畫摹本,自此,他的畫風擺脫早年學習文人畫時期的溫婉格調,轉趨於瑰麗雄奇、氣象恢弘,同時亦兼融有裝飾藝術的美感。
目前張大千敦煌摹本的典藏重鎮,莫過於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和成都的四川博物院。另外,長流美術館也收藏了十二件摹本,於私人美術館中相當難得。本影片遴選其中數件,略為之介,並探析摹本與其自運作品之間的交集,援以理解敦煌藝術對張大千畫風中年轉型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