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 黃山雲海 | 專家講畫 蔡介騰
張大千對於黃山的山川景色是情有獨鍾,他曾經三次遊歷黃山,寫生作畫留下許多的畫稿,所以對於黃山的景色信手拈來,不論是大幅作品,抑或小品,都能夠掌握黃山的情境。這件扇面〈黃山雲海〉是1938年所作,張大千40歲的作品,在扇形的弧面上,用簡潔的筆墨來皴擦出山石的紋理,用淡墨筆調,勾勒出雲煙的氣象,畫面重點放在松樹旁的兩個人物,對立談笑神情自若,知音同遊欣賞黃山的雲海,同時也暢敘幽懐心情。
這扇面的背後,是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行書書寫,是張大千於上個世紀30年代所做的〈浣溪沙〉詞,有幾次出現在他的作品落款,只是此處的〈浣溪沙〉不同於宋詞常見的格式,也不同於他之前所寫的詞文,在第三句到第六句都各少1字,只有六個字,是否是因為扇面的佈局安排考量,所以斟酌刪減文句,讓整個篇幅的佈局更好。
「井絡高秋隱夕暉,片帆處處憶猿啼,有田誰道不思歸。白帝彩雲天百折,黃牛濁浪路三迷,音書人事近來疑。」
摹本與自運~論敦煌壁畫對張大千繪畫風格的陶染︱大藝術家 評介撰文:劉芳如
張大千誕生於四川內江,逝世於臺北的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畢生足跡遍歷海內外,其間不斷地師古開今,作品質量精彩且風格多元,絕對稱得上是現代藝壇中的「百變巨匠」。五十歲以前,張大千展現最大氣魄的壯舉,莫過於民國卅至卅二年(1941-1943)的「敦煌之行」了。歷時兩年七個月的潛心臨摹,他率領門生和青海喇嘛畫師共同完成了將近三百件敦煌壁畫摹本,自此,他的畫風擺脫早年學習文人畫時期的溫婉格調,轉趨於瑰麗雄奇、氣象恢弘,同時亦兼融有裝飾藝術的美感。
目前張大千敦煌摹本的典藏重鎮,莫過於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和成都的四川博物院。另外,長流美術館也收藏了十二件摹本,於私人美術館中相當難得。本影片遴選其中數件,略為之介,並探析摹本與其自運作品之間的交集,援以理解敦煌藝術對張大千畫風中年轉型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