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仲芬 墨蘭/張大千 老松高節 | 專家講畫 蔡介騰
〈老松高節〉是張大千1939年所畫,松樹枝幹蒼老,以老松比喻高齡長生,如虯(ㄑㄧㄡ)龍翻轉的氣象,松下一位高士悠適的盤坐,靜聽松濤聲,一副清靜無事的態度,表示著氣節的高尚,傳達優雅的畫意。這件作品也讓人聯想到南宋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同樣高士靜坐松樹下,張大千取意宋畫的意境,而此作不同於〈靜聽松風圖〉的絹本,張大千以扇形生紙繪成,所以皴擦筆法可見豐富的墨韻層次,雖說是小品之作,但筆法卻相當細緻,用筆簡潔且成熟。題詩取元人的句子,「老松磊磊多高節,冬無霜雪 夏無熱。」說著老松的美好,松蔭下營造清涼優雅的境地。
另一幅扇面則是題款仲芬所畫,於1926年,以純墨色表現的蘭草,墨色細緻,韻味清雅,松煙的墨韻淋漓盡致,暢意的行筆,饒富文人畫的韻致。
摹本與自運~論敦煌壁畫對張大千繪畫風格的陶染︱大藝術家 評介撰文:劉芳如
張大千誕生於四川內江,逝世於臺北的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畢生足跡遍歷海內外,其間不斷地師古開今,作品質量精彩且風格多元,絕對稱得上是現代藝壇中的「百變巨匠」。五十歲以前,張大千展現最大氣魄的壯舉,莫過於民國卅至卅二年(1941-1943)的「敦煌之行」了。歷時兩年七個月的潛心臨摹,他率領門生和青海喇嘛畫師共同完成了將近三百件敦煌壁畫摹本,自此,他的畫風擺脫早年學習文人畫時期的溫婉格調,轉趨於瑰麗雄奇、氣象恢弘,同時亦兼融有裝飾藝術的美感。
目前張大千敦煌摹本的典藏重鎮,莫過於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和成都的四川博物院。另外,長流美術館也收藏了十二件摹本,於私人美術館中相當難得。本影片遴選其中數件,略為之介,並探析摹本與其自運作品之間的交集,援以理解敦煌藝術對張大千畫風中年轉型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