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 遠山遙望 | 專家講畫 蔡介騰
〈遠山遙望〉折扇作品是張大千於1938年所畫,以詩意入畫,詩句是張大千所作,他曾多次以這首詩,創作畫幅。畫面中一位高士,步行登上山頭,登高望遠,一覽江湖美景。悠遊自在於江山風景,就像唐代玄真子(唐代的張志和)隱居江湖,不問世事。在款文上說明這張畫是以趙孟頫的筆法創作,傳達古典優雅的筆調。畫面上中央的山石,登高的地方,與右下方河岸邊的船隻,形成呼應,小船上坐著一位童子,正等待著主人歸來。石岸土坡與山之間有一座拱橋聯通,這拱橋的造形常在張大千的畫作中出現,張大千畫面的佈局,營造出可觀、可遊的場景。
在右上方題字落款,行氣整齊中帶有變化,呼應左邊的高山,使得畫面獲得平衡。
折扇的另一面是張聿光(1885-1968)畫的〈松鶴圖〉,張聿光是上海圖畫美術院的首任校長,兼擅中西繪畫,後來成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以松、鶴作為題材,寓意長壽吉祥的意思,作者以寫意筆法描繪,鶴飛翔群山之間,棲息在松枝上。
摹本與自運~論敦煌壁畫對張大千繪畫風格的陶染︱大藝術家 評介撰文:劉芳如
張大千誕生於四川內江,逝世於臺北的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畢生足跡遍歷海內外,其間不斷地師古開今,作品質量精彩且風格多元,絕對稱得上是現代藝壇中的「百變巨匠」。五十歲以前,張大千展現最大氣魄的壯舉,莫過於民國卅至卅二年(1941-1943)的「敦煌之行」了。歷時兩年七個月的潛心臨摹,他率領門生和青海喇嘛畫師共同完成了將近三百件敦煌壁畫摹本,自此,他的畫風擺脫早年學習文人畫時期的溫婉格調,轉趨於瑰麗雄奇、氣象恢弘,同時亦兼融有裝飾藝術的美感。
目前張大千敦煌摹本的典藏重鎮,莫過於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和成都的四川博物院。另外,長流美術館也收藏了十二件摹本,於私人美術館中相當難得。本影片遴選其中數件,略為之介,並探析摹本與其自運作品之間的交集,援以理解敦煌藝術對張大千畫風中年轉型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