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第 5161 至 5172 項結果,共 5199 項

楊三郎(1907-1995)嘉義公園

(圖一)楊三郎(1907-1995);嘉義公園 油彩畫布  53x65cm (圖二)陳澄波(1895-1947);嘉義遊園地 油彩畫布 130.2 x 162.5cm;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品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 (2025展期8月22日—10月26日)
陳澄波與楊三郎的嘉義之約 嘉義,是風景畫家夢中的舞台,從舊城轉型的過程中,公園不僅是地景,更是歷史與記憶的容器;本主題以「嘉義公園」為共同出發點,邀請觀者走進兩位台灣近代繪畫巨匠——陳澄波與楊三郎——筆下的世界,看見他們如何以各自的視角與筆觸,書寫這片熟悉又深情的土地。 一處池水波光粼粼的公園,在兩人眼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情感語彙: 1930年代的陳澄波,以鮮明色彩與幾何構圖,刻劃出都市化進程中的生命躍動;而戰後的楊三郎,則以光影層疊與自然筆調,沉靜地描繪風景背後的心靈流動。 陳澄波(1895–1947)與楊三郎(1907–1995),一位是日治時期本土油畫的旗手,一位是戰後台灣風景畫的拓荒者,兩人皆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回台後共同創立台陽美術協會,致力於推動本土藝術教育與展演制度,這份對於藝術的熱忱與理想,成就了他們跨越時代的精神交會。 儘管生命軌跡不同,兩人始終在畫布上展開無聲的對話,兩人雖未曾於同一時間描繪相同地景,但他們的作品,正如兩條交錯的河流,在台灣美術史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陳澄波與楊三郎的藝術對話 在陳澄波的《嘉義公園》中,畫面以古榕盤根錯節為中心,枝葉覆蓋水面,水中鶴群與白鵝悠游其間,岸邊則見紅燈籠、曲橋與亭榭,人物隱現於林蔭步道間,構成一幅充滿生機與靜謐交錯的在地風景畫,他以鮮活的色彩與濃厚的筆觸,捕捉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瞬間,呈現出對地方情感的真摯凝視,亦展現其融合西方構圖與本土風景的藝術語言。 相較之下,楊三郎筆下的《嘉義公園》是一幅內在寧靜的投射,他以戶外寫生的自然筆法,刻意排除人物,強化了畫家與自然之間無聲的對話,為觀者留下沉思與感受的空間,畫中水光與林影被轉化為情緒的載體,構築出簡約而深邃的詩意氛圍,構圖不求戲劇張力,而著重光影與色塊層疊所引發的情感共鳴,呈現出深秋暮色中溫柔靜謐的美感,其意境之深,足與米勒的《拾穗》、莫內的《睡蓮》比肩,堪為印象派經典精神的當代表現。

李善單(1959-2025)Mr. 哈囉/大護法王 6 Cool~ Man! (神奇的男子)

李善單(1959-2025);Mr. 哈囉/大護法王6 Cool~ Man! (神奇的男子)
油彩畫布 2009年作 108x108x3.5cm

李善單(1959-2025)掛月系列/遲日風流 紅塵詩

李善單(1959-2025);掛月系列/遲日風流 紅塵詩
油彩丙烯畫布 2008年作 108x108x3.5cm

李善單(1959-2025)如來王系列18/唯佛 與佛.究竟實相

李善單(1959-2025);如來王系列18/唯佛與佛.究竟實相
油彩丙烯畫布 2008年作 108x108x3.5cm

李善單(1959-2025)現代維納斯 2/紅美 人和她的綠睡衣

李善單(1959-2025);現代維納斯 2/紅美人和她的綠睡衣
油彩丙烯畫布 2008年作 86x86x3.5cm

李善單(1959-2025)彩雕.一時/帝王運

李善單(1959-2025);彩雕.一時/帝王運
複合媒材 2010年作 40x40x20cm

潘天壽(1897-1971)芭蕉梅竹金地屏風

潘天壽(1897-1971);芭蕉梅竹金地屏風 設色金箋 145x130cmx2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 (2025展期8月22日—10月26日)
前言:筆墨立言的時代回聲 在二十世紀中國動盪的歷史進程中,潘天壽(1897–1971)以堅實筆墨為時代立言,他不僅是畫家,更是一位以文化為志的守望者;不僅書畫俱精,更以教育與理論奠定中國畫現代轉型的基石,面對民族危亡與文化交錯的時代課題,潘天壽選擇以松石為象、殘荷為言,筆底不見戰爭的硝煙,卻字字句句都是民族精神的挺立。 筆墨的靈魂:剛柔並濟的藝術語言 在這場特展中,我們特別聚焦他於抗戰與新中國時期的代表之作——一件風格獨具的金地屏風畫,這件作品分為左右雙幅,畫面由高低錯落的芭蕉葉、墨竹與紅梅交織而成,構築出一幅詩意盎然的冬令景象,翠鳥安棲其間,姿態靈動,彷彿一抹生機破靜而來,悄然成為整幅畫的視覺重心與靈魂所在。 此作尤為特殊之處,在於其筆墨與指畫的並用,潘天壽以傳統筆法施以「側鋒」「頓筆」等變化,搭配指擦、拍點等技藝,使畫面充滿節奏與張力,芭蕉葉筆勢剛健如斧劈,梅枝以枯筆與淡赭交融,既見剛勁骨架,也含柔婉韻味,整體肌理層層堆疊,尤其在金地留白的映襯下,更顯墨色厚重、氣象萬千。 畫作左幅的題跋,是潘天壽晚年書風的代表,筆意奔放中見沉著,書體融合篆、隸、草書之意,展現其「書畫同源」理念,亦與畫面相映成趣;題句「清格入品毫端」,深蘊畫家對書畫精神的理解——情感與人格融於筆墨之端,方能入品之列、臻於上乘;署贈對象為日本知名文化人物西園寺公一,亦見此作所懷之文化外交情誼。 文化的脊梁:堅守傳統與創新之間 在那個文化急遽轉型的年代,中國畫面臨西風東漸的衝擊與質疑,潘天壽堅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以竹、梅為象徵,重申人格與風骨的價值,他不拘泥於傳統技法,反而將指畫融入,開啟媒材與感知上的創造性實驗,為中國畫拓展出新的形式與美學可能。 金地的使用,不僅是一種視覺華美的處理,也象徵著儒道佛思想的深層交融,畫中的留白與墨色構成虛實之間的對話,道出東方哲學中「無為而成」、「有無相生」的精神風貌,整件作品不只是裝飾性的呈現,更是一場筆墨、思想與歷史的共振。 正如潘天壽所言:「畫竹不是學文人,是從石濤、八大山人來的。」這幅屏風無疑體現了他對文人畫精神的現代表述,大畫幅、大氣勢、大格局,是他對時代回應的方式;而筆與指的融合、書與畫的合一,更是他個人風格的集中體現。 觀賞此畫,不僅是進入一位藝術家創作的世界,更是重新凝視文化記憶的一次深刻旅程,潘天壽以筆墨為骨,以精神為魂,將「藝術即文化」的信念落實於紙上,在這片金光之中,我們或許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時代的力量——堅毅而沉靜,如孤松立雪,峻石迎風,為後世留下文化的脊梁與筆墨的靈魂。

汪兆銘(1883-1944)〈江山風雪〉書法對聯

汪兆銘(1883-1944);〈江山風雪〉書法對聯 水墨紙本 1940年作 132x11cmx2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風骨猶存與內心寫照 此副對聯以行書寫就,筆勢沉穩,結構清秀,筆畫間流露出嫻熟的技巧和深厚的傳統功底,給人一種文雅從容的視覺感受。釋文「江山開眼界,風雪煉精神」是極具氣魄與哲理的佳句,字面上歌詠了一種以壯闊河山開拓胸襟、以嚴酷環境砥礪意志的崇高境界。 上款解讀:悲劇性承載的精神自畫像與時代切片 上款人「潘伯鷹」(1905-1965),為當時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在文壇具有深厚聲望與影響力,其身分本身即承載重要的文化象徵,汪兆銘選擇將此作饋贈給他,清楚顯示出其仍積極與文化界保持聯繫,藉以營造政權的「文化合法性」與形象工程。 然而,當這句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話語,與書寫者汪兆銘在 1940 年的歷史身份與政治行動並置時,便產生了強烈的歷史反諷與深刻張力,這一方小小的上款,如同時代的切片,折射出知識分子在大時代洪流中所面對的複雜政治處境與艱難抉擇,也讓這件作品超越書法本身,成為見證歷史與價值觀衝撞的重要載體。

徐悲鴻(1895-1953)奔馬

徐悲鴻(1895-1953);奔馬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140x88cm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悲鴻墨骨與民族魂 這幅作於1944年的〈奔馬〉,是徐悲鴻藝術風格最成熟時期的代表,他融合西方寫實主義與中國筆墨精神,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悲鴻馬」,駿馬四蹄騰空、頭頸高昂,以一種一往無前的姿態向前衝刺,其以酣暢淋漓的氣韻與精準有力的線描相結合,使馬既具備西洋畫的造型準確度,又不失中國寫意畫的筆墨神韻,這匹馬是人格化、時代化的精神圖騰,象徵著在民族危難之際,整個中華民族的不屈意志。 上款解讀:鐵血見證的時代共鳴 上款人「梧生將軍」即抗日名將吳奇偉(1902–1953),字梧生,曾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及華南防衛總司令等要職,是華南地區重要的軍政實力派人物,為當時中國軍政舞台上極具代表性的將領之一。徐悲鴻將這幅充滿力量的〈奔馬〉贈予前線指揮官,是一次「文膽獻武將」之舉,是後方文化界對前線將士的最高致敬與聲援,這幅作品因此成為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精神的視覺象徵,它的筆墨間,浸透了戰爭的苦難與民族的不屈。

溥儒(1896-1963)莫高窟唐人菩薩像

溥儒(1896-1963);莫高窟唐人菩薩像
設色紙本 129x65cm
上款人:月笙先生

張大千(1899-1983)/溥儒(1896-1963)大富貴

張大千(1899-1983)/溥儒(1896-1963);大富貴
設色紙本 1947年作 129x65cm
上款人:遐庵先生

梁啟超(1873-1929)楷書《臨流此意》

梁啟超(1873-1929);楷書《臨流此意》
水墨紙本 1924年作 131x16.5cm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