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繼春(1902-1976)瓶花
廖繼春(1902-1976)威尼斯
廖繼春(1902-1976)碧潭風光
廖繼春(1902-1976)瓶花
作品賞析
廖繼春風格多變,是台灣前輩畫家當中鮮少不斷求新求變,從堅實的古典風格不斷挑戰自我,蛻變到抽象畫風的畫家。早期風格厚實凝重,善於捕捉光影下的事物;晚期則色彩淨化,眼前事物彷彿籠罩在一層萬花筒當中一樣,燦爛多彩,生機勃勃。
對台灣前輩畫家而言,淡水河畔觀音山如同塞尚避居南法孜孜不倦捕捉當地聖維克多利亞山脈一般,那是畫家心目中的聖山,容顏百態,四季不同,早晚各異,總令人流連不已,百看不厭。許多前輩畫家來到這裡眺望碧綠山脈與蕩漾水光。然而,每位畫家筆下的這座聖山風格截然不同,各有各的風情。廖繼春的觀音山容顏,就像是那明鏡波光前的七彩琉璃,充滿無窮想望與喜悅。
淡水夕照是現代台灣人的浪漫印象,漁人碼頭行人如織,晚霞落日,波光點點,好不動人。從歷史發展脈絡而言,淡水作為港口,乃是台灣近代文明輸入港,我們可以想像外國人乘船入港時,兩岸山脈迥異,連綿不絕的大屯山與孤峰壟起的觀音山,一宏偉一秀美,山河委佗,好不讓人讚嘆不已。
淡水名勝躍登文獻,最初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台灣府志〉的「淡水廳四景」,到了同治年間編修〈淡水廳志〉時,增列為「淡水八景」,淡水河口、紅毛城、大屯山、觀音山、關渡、劍潭、蘆洲、汐止等一一浮上名單。顯然淡水是行政區之名稱,並非今天指的是實質河川或者一河周遭地區,清朝的淡水專指行政區域,其管轄範圍不斷調整,轄區最大時,一度將苗栗以北的北台灣地區盡劃入淡水廳。
今天的淡水乃指清朝咸豐八年(1858)天津條約開港的淡水港。淡水港一度與安平、鹿港並稱台灣三大商港。西洋近代文化隨著貿易源源不斷由淡水進入台灣北部。於是淡水河東岸建起許多西洋式建築,尖塔、拱門、陽台,漢人建築與西洋建築物櫛比鱗次,新舊雜陳、東西互通,如同上演一部時代劇一樣,訴說著文明撞擊時的驚嘆、歡樂與哀愁。這裡的建築物,錯落有致,造型各異,引人許多遐想,不只廖繼春,陳澄波也留下一些精彩作品。清代黃敬〈坌嶺吐霧〉留有詩歌,「坌嶺為何高插天,朝朝吐霧與相連;橫來海氣千尋白,接得岩雲一派鮮;林里蒼茫藏虎豹,谷中呼吸隱神仙;莫嫌勝景層層鎖,剪破春風在眼前。」坌嶺指的就是觀音山,清代大龍峒舉人陳維英詩歌簡潔易懂,「坌嶺微茫八里間,連朝吐霧罩鴉鬟,此中定有深藏貌,未許分明見一斑。」因為東北季風吹入淡水河口,觀音山阻絕氣流,降為水氣,狀如吐霧。觀音山地形複雜,地勢陡峭,初名八里坌山,相較於淡水河右側的溼地與平原,觀音山孤傲壟起於西側,正好與波光粼粼的淡水河相互輝映,朝如明淨淡妝,中午則涼風徐徐,一入傍晚落日餘暉,漁舟唱晚,歌詠大地一天的辛勞,霞光萬丈,瞬間天幕低垂,頓然使人心生歲月悠悠,人生幾何之嘆。
廖繼春〈蓮花〉臺北市立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