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之所以有與天同慶的功績,是因為他在繪畫美學的新契機,將他在創作原有的中國文化內涵為底蘊,發揮了淋漓盡致,更在現實世界中,敏感而真切的體悟時空變易後的社會價值觀念。兩者之間有新的看法,並實踐古人常提示的「六法」中,如氣韻生動等等的現實化,又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精神。
「君璧先生一輩子,登華山、遊雁蕩於腳下,在大塔山看雲,中非、南北美洲觀瀑,將中國繪畫的精華內涵溶於筆端。」李霖燦教授如是說。此為明確了解君翁的審美眼界與創作的氣勢。
或者我們欣賞他的作品,除了有跡可循,了解每一幅名作的創作來歷,包括他引用古人的某一經驗,充實繪畫內容;也可看到默記世界名山大川的現實鏡頭,竟然能移入他的國畫表現的意象裡。不論是山水畫、花鳥畫、或氣吞山河的獅子王等等現場寫生的場景,君翁無一不有更為切心的美感表現。這種「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師造化不如師心源」(范寬)的體驗,是大師胸襟的廣闊,以及繪畫美學的締造者,在二十世紀中革新,時代與現實的融合。君璧教授的國畫創作,實際上是引領東方美學與中國繪畫的原真精神,以及傳承文化內涵,講究承先啟後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