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短片 黃君璧〈秋溪垂釣〉 2023 年 1 月 13 日 Posted by Chanliu 24 6 月 長流寶笈〈秋溪垂釣〉品畫論 評介撰文 / 國際知名作家.畫家 劉 墉 黃君璧〈秋溪垂釣〉臺北長流美術館藏 Close 黃君璧(1898-1991)林壑秋色 黃君璧(1898-1991);林壑秋色設色紙本 1974年作 142x75.5cm資料:《時間的刻度 臺灣美術戰後五十年作品展》,長流美術館,2003年3月,p.102。《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298。《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01。 查看內容 Quick view Close 黃君璧(1898-1991)四季山水 黃君璧(1898-1991);四季山水設色紙本 1978年作 56.5x29.5cmx4資料:《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286-287。 查看內容 Quick view Close 黃君璧(1898-1991)芭蕉與菊 黃君璧(1898-1991);芭蕉與菊設色紙本 1981年作 136x68.5cm資料:《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311。 查看內容 Quick view Close 黃君璧(1898-1991)山水嘉蔬冊頁 黃君璧(1898-1991);山水嘉蔬冊頁水墨紙本 1960年作 30.1x30.5cmx10資料:《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266-274、323。 查看內容 Quick view 更多黃君璧作品 作品賞析 維基百科全書將黃君璧先生列為「嶺南派」的畫家,其實應該說他得到嶺南派的精髓,並融合了從北宋以來的中國傳統畫法,發展出白雲堂特有的風格。 這幅一九八二年創作的〈秋溪垂釣〉應該是很好的見證,首先畫面的四個角沒有深重的用筆,使欣賞者將視力集中在畫面中央,這是君璧先生「虛四角」的特色,他的山水作品大部分都是虛四角,這種朝中央深遠的「一個消失點」構圖法,使畫面的力量集中,表現極好的景深。 Close 高奇峰(1889-1933)神龍現首 高奇峰(1889-1933);神龍現首設色紙本 129x36cm 查看內容 Quick view Close 高奇峰(1889-1933)松鷹圖 高奇峰(1889-1933);松鷹圖設色紙本 135.5x61cm 查看內容 Quick view Close 高劍父(1879-1951)風景 高劍父(1879-1951);風景設色紙本 1933年作 342.5x130cm 查看內容 Quick view Close 高劍父(1879-1951) 雙雞圖 高劍父(1879-1951);雙雞圖設色紙本 110x54cm 查看內容 Quick view 其次看這幅畫上的「皴法」,當嶺南派畫家高劍父、高奇峰等,因為留學日本,受到竹內棲鳳等圓山四條畫派影響,常用飛白破鋒筆觸表現時,黃君璧先生則以北宋范寬的中鋒輪廓結合南宋馬遠、夏圭的側鋒「斧劈皴」和「馬牙皴」筆法。加上他對明末石谿渾厚華滋的深入體悟,所以既得「北宗的骨法」,又能表現南宗的厚重。 這幅畫上正呈現了他的多種用筆,由前景邊緣的「披麻皴」,到右邊山石的「馬牙皴」、「小斧皴」。至於中景右側山岩既有「披麻」、「解索」,又帶「雲頭皴」趣味的靈活筆觸。遠景則是以馬牙為主,當許多國畫家通幅只用一種皴法時,黃君璧先生卻能將幾種不同皴法巧妙地結合在一張畫上,這應該得力於他深厚的寫生基礎和對地質的觀察。在《白雲堂畫論畫法》(黃君璧繪述,劉墉編寫)中可以見到許多寫生稿,有時以水墨、有時用鋼筆鉛筆,連各種人物也都細細寫生。 秋溪垂釣(局部) 再看這張畫上的樹木,也是以寫生為基礎,表面用了文人畫符號「介字點」、「胡椒點」、「苔點」和「夾葉」,在君璧先生的筆下,卻找回了符號原有的精神,它們不再是死板的符號,而是蓊鬱葳蕤的樹木。 秋溪垂釣(局部) 對於「設色」,也可以看出君璧先生的匠心,為了拉開層次、他以「赭石」、「花青」、「水綠」交錯運用:前景的花青寒色,正好與中景的赭紅暖色對比。垂釣者上衣的花青和旁邊山岩的赭石,正好與虛空飄渺的遠景拉開。再加上前景的紅樹夾葉,染了厚重的朱砂,為畫面提神。 秋溪垂釣(局部) 所謂「用筆難、用色難、用水尤難」,黃君璧先生因為曾受西畫水彩訓練,對於色彩交融、水暈墨彰有其獨到之處,晚年更常以不透明的礦物質顏料,與透明的有機色和水墨混合,這原本是一般國畫家避忌的做法,卻在君翁筆下創造更渾厚的效果。 至於瀑布,這絕對是君璧先生應載入美術史的獨創,當傳統山水畫都用疾筆中鋒線條表現飛瀑時,君璧先生採用「抖筆」畫法,更能表示水勢洶湧、層層水花墜落、沛然而下的效果。 Close 黃君璧(1898-1991)萬馬奔騰 黃君璧(1898-1991);萬馬奔騰 水墨紙本 1969年作 170x93cm 資料:《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295。《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02。 查看內容 Quick view Close 溥儒(溥心畬)(1896-1963)山水四斗方 溥儒(溥心畬)(1896-1963);山水四斗方設色紙本 1934年作 25.3x16.7cmx4資料:《五千年巔峰 中國近現代彩墨名家精選集》,長流美術館,2011年6月,p.72-73。 查看內容 Quick view 瀑布的上游是最遠的景物,雖然淡淡幾筆,但是表現了蜿蜒曲折的河道。國畫講究的「三遠」(高遠、深遠和平遠。)在這幅畫上都有發揮。加上中央消失點透視,觀者的視線能被引導到最幽深的遠景,愈發令人悠然神往。 白雲堂的「白雲」當然更是一絕,前面涵煙的水面,遠天厚重的雲霧和右上角淡出的處理,加上前景中鋒厚實又靈活的水紋,由虛而實,又由實而虛,創造了這幅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既有氣勢,又見幽情的山水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