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短片

傅狷夫〈東坡詩意〉

Featured Video Play Icon

長流寶笈〈東坡詩意〉品畫論

評介撰文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榮譽教授 黃光男

傅狷夫〈東坡詩意〉臺北長流美術館藏

作品賞析

傅狷夫教授原名傅抱青,七十歲後號為覺翁,齋名:有所不為、心香室,杭州人。
傅狷夫教授是渡海到寶島的國畫宗師,更是傳承傳統繪畫為現代性的開創者。有承先啟後的功績與志業,被推舉為中國繪畫創作中「台灣風格」的開啟者。
當今台灣在水墨創作上,以時代性、環境性的掌握,並從事「寫生」意涵的諸多名家,大致上深受他的教導或影響者,均有「台灣風格」的現代性,亦為新世紀、新視覺的水墨畫表現。

羅振賢〈雲濤煙浪玉屏幽〉2013年作 177x95cm

此風格所形成的元素多層,茲從諸多的作品中歸為幾點特色:
其一、是傳統經驗的立基。亦即從中國繪畫精神歸為筆法、墨法或構圖法,將創作技法純熟而應心,並得知歷代各家所掌握的美學要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宋人李澄叟所撰的「悟理者不再多求,學之者還從規矩」。

傅狷夫(1910-2007)山水

傅狷夫(1910-2007);山水
設色紙本 1973年作 79x43.5cm

其二、印證學理的真實。不論是唐人所說的「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唐.張彥遠)或宋人的「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宋.沈括),以及「氣、韻、思、景、筆、墨」(五代.荊浩的筆法紀),謝赫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等六法等等。傅狷夫教授一一對照與應用,務使畫論中的藝術美能在現實的景物呈現美感。

傅狷夫(1910-2007)枯樹雲煙

傅狷夫(1910-2007);枯樹雲煙
設色紙本 1992年作 54x52cm

其三、實驗法。不論古法用筆或傳統國畫中的造境,是否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理解,例如:山水畫為何不是風景畫,花鳥畫不能變成標本畫。在景象與意象之間是否有創作題材或造境的畫外之意,亦即是意在筆先,心在墨前的心理狀態,務使繪畫中可以看到作者所要表現的意涵或弦外之音。

傅狷夫(1910-2007)秋艷

傅狷夫(1910-2007);秋艷
設色紙本 1982年作 135x43cm

其四、中國繪畫的筆法應用。不論山水畫的構圖法、水雲法、林木法、石岩法,或是花鳥畫的象徵法等,都在他的觀察一一實驗。例如:畫石岩之技法,有所謂皴法中沒骨法、米家法、各家的皴法,是否因時空環境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表現法。最為近代畫壇所重視的傅狷夫教授山水畫技法中的裂罅皴、飛雲法與叢林木法,均得有學理上的印證,也造就他成為「台灣風格」創導者。

傅狷夫(1910-2007)瀑布

傅狷夫(1910-2007);瀑布
設色紙本 56x30cm

其五、寫生法的今解。因為寫生的用意不在如攝影式的複製,或是概念式到此一遊的打卡紀錄,而是心新意足的創作。換言之,他對物象的生理觀察,包括它的習慣性與物理性的自然生態,以「心意」加以追索,並組織為理想的景物,亦即在默記默畫中的外在景象,已在描繪物象中,成為創作的時機,改善並造成新意象的組合。

傅狷夫〈群鶴〉設色紙本 133.8×136.2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其六、文學中的詩情畫意。在傅狷夫教授來說,是中國繪畫的靈魂,尤其詩畫本一體、或詩書畫同源的論述,在現代水墨畫美學追索,是一項特質,也是特徵。

傅狷夫(1910-2007)草書條幅

傅狷夫(1910-2007);草書條幅
水墨紙本 1977年作 69x32.5cm

傅狷夫是書香門第,師事陳之佛或西冷畫社名家,均是飽學之士。受此修為對於中國文學性的特質,自然有深切的研究,尤其他的書法藝術更在追求文藝美學中的詩意哲思。在詩書畫的結合中,可以品嘗出他在畫面上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璪語)的意涵。

傅狷夫〈谿山清曉〉設色紙本 1987年作 50x218cm 長流美術館藏

當然,部份的總和不等於整體,再多的論述傅狷夫教授作品,仍然不能完全傳達他的畫境。因此,以他諸多的作品中,選出一幅「東坡詩意」來品賞他的創作。
這一幅作品是傅狷夫教授的經典創作,他從傳統國畫美學開端,經過繪畫內涵的探求,以及各個名家的經驗,並佐以現景寫生狀態而完成的創作。
作者以長時間觀察海濤衝浪的氣勢,並以台灣北海岸的岩崖為體的寫生、寫景、寫意的作品。

海濤衝浪的氣勢

看到深海波濤起浪時的衝擊力道,浪花四濺所產生的聲響,又似亂石直灑成煙的水滴,以及流動、或直襲、或緩迴流的細波,在靜動之間,作者想起了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詩句「…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的感喟,是自然之浩翰,也是知識的淵博,更是藝術家內在的情緒澎湃,而有此技法精到美感的產生。

蘇東坡  念奴嬌(赤壁懷古)詩句

畫面是中國繪畫美學中的新視覺,也是新世代的美學表現,更是作者劃時代,以「台灣風格」創作的經典之作。
詩意有古今相能的對應,筆墨則承先啟後,形質在現象中求得真實的 寄寓,藝術美學開展水墨畫中的時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