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儒(溥心畬) 生平
光緒皇帝賜名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又自號「西山逸士」。生於中國北京。1896年7月25日生於北京恭王府,為恭親王弈訢(1833-1898)之次孫,光緒帝賜名儒。1901年開始讀書,由啟蒙老師陳應榮先生教讀《論語》《孟子》。1905年曾随父母去西山戒臺寺居住。此時開始學騎馬射箭、習滿文、英文、數學等。並到頤和園叩見慈禧太后。1908年奉召入宮選皇帝,未中選。1909年父親載瀅(1861-1909)病逝,由生母項太夫人扶養並延請歐陽靜溪、龍庶子二師督課。臨習顏真卿《中興頌》、蕭梁碑、鄭文公石刻等。1910年入讀北京滿清貴胃法政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恭王府抵押給某銀行,母親項太夫人及弟溥德遷出恭王府。移居清河二旗村。後遷西山戒臺寺。1912年清帝遜位,滿清皇朝宣告結,與家人避居清河。後隨滿清貴冑法政學堂併入北京法政大學學習。1913年法政大學畢業,在兄長溥偉(1880-1936)的作主下,與宗社黨大將升允的女兒羅清媛(1897-1947)結婚,進入德國人辦的禮賢書院學習德文。
1914年在德國亨利親王之介绍下遊歷德國,考入柏林大學學習。1917年畢業於柏林大學。六月回北京西山戒臺寺居住。1918年長女韜華出生,八月再入柏林研究所就讀。1922年獲德國柏林大學頒天文、生物博士學位。回國奉母居於西山戒臺寺潛心用功。1924年長子毓岦(溥孝華)出生。是年遷回故居恭王府萃錦園居住,結束十二年的西山隱居生涯。1925年出版《西山集》百冊,與滿族畫家組織「松風畫社」。1927年在北平邀張大千(1899-1983)會面。1928年應聘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不久返國,任教北平國立藝專。1930年在北平中山公園水榭與夫人首次辦畫展。出版《上方山志》十卷。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日本策動「滿洲國」獨立,請前清宣統帝溥儀當皇帝。溥心畬的兄弟都投奔滿洲國去了,唯有他拒絕擔任日偽滿州國官職,並寫了一篇《臣篇》以表心志。1933年在柏林中德美術展覽上展出《寒巖積雪圖》,獲很高評價。1934年任教於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37年張大千來訪,二人合作《秋意圖》,仍執教于北平國立藝專迄日佔北平而止。母親項夫人去世,在廣化寺守靈一段時間,並將所藏陸機《平復帖》售于張伯駒(1898-1982),以支應母親喪事所需。1938年賃居頤和園介壽堂,與張大千合作完成不少畫作。埋首著述,先後完成其重要論文。1946年與齊白石(1864-1957)南下京滬開聯合畫展。1947年定居杭州並至藝專講學。元配羅清媛夫人病逝北平。1949年與二夫人李墨雲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居台北市臨沂街,應聘師大藝術系。1950年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及東海大學任教。1951年在家中收徒授課,辭謝國策顧問等職。赴高雄、台中等市舉辦個人畫展,並遊覽臺灣中南部各處名勝。1954年以《寒玉堂畫論》一書獲得教育部第一屆美術獎。1955年赴韓國、日本各地講學、遊覽。1958年《寒玉堂畫論》由世界書局印行。十一月經香港赴泰國曼谷辦畫展。十二月返香港大學演講並舉行畫展。1959年元月在香港新亞書院講述書畫。同年,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他舉辦個展,展出作品三百八十幅。1962年二度到香港舉行畫展,並在新亞書院藝術系講學三個月。1963年因鼻癌病逝,安葬於陽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