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短片

陳進〈廟會〉

Featured Video Play Icon

長流寶笈〈廟會〉品畫論

評介撰文 /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林柏亭

陳進〈廟會〉臺北長流美術館藏

陳進(1907-1998)春蘭

陳進(1907-1998);春蘭
膠彩絹本 41.5x86.5cm
題識:陳進。
鈐印:進
資料:《臺灣之光 近現代西畫美術名家精選集》,長流美術館,2011年12月,p.254。《台灣的女性日本畫家 生誕100年紀念 陳進展》,澀谷區立松濤美術館/兵庫縣立美術館/福岡亞洲美術館/讀賣新聞社/美術館聯絡協議會,2006年,p.85。

陳進(1907-1998)玫瑰花

陳進(1907-1998);玫瑰花
膠彩絹本 46x52cm
題識:陳進。
鈐印:進
資料:《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82。

陳進(1907-1998)野薑花

陳進(1907-1998);野薑花
膠彩絹本 45x50cm
題識:陳進。
鈐印:進
資料:《時間的刻度 臺灣美術戰後五十年作品展》,長流美術館,2003年3月,p.86。《臺灣之光 近現代西畫美術名家精選集》,長流美術館,2011年12月,p.261。《繼往開來 長流四十週年紀念專輯》,長流美術館,2013年3月,p.289。《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81。

陳進(1907-1998)高爾夫球場

陳進(1907-1998);高爾夫球場
膠彩紙本 36x44cm
題識:C.CHIN。
鈐印:陳進

陳進〈思〉1965 絹‧膠彩 45×51 私人收藏

李銘盛〈陳進像〉1983 銀鹽相紙 60.9×50.8cm 臺北市立美術館

作品賞析

陳進女士(1907—1998)是台灣畫史上第一位女性畫家。在日治時期,她曾進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習畫,並持續參加如:「台展」、「府展」、「帝展」等官辦大展,累積豐富的創作的歷練。當年大部分時間她都旅居日本,努力求學專心作畫之外,心無旁鶩絕對不涉交友、遊樂之事。即使回台參加「台展」、「府展」,也只是短暫停留。她的生活範圍幾乎只往來於美術學校、博物館、畫展場所或老師畫室之間,除此之外就待在自己的畫室中創作。大致說來她給人家的印象,是一位以端莊典雅仕女畫聞名的閨秀畫家。
但是在日本戰敗後返台,沒多久即結婚生子,她的生活方式、活動範圍、創作題材以至風格都起了很大的變化。

身分改變 擺脫往日束縛

當年她在日本或台灣的畫壇都屬於新秀,身旁還有許多師長級大畫家。回台後,已晉升為師長輩的畫家了,1946年第一屆「省展」成立,即被聘為審查委員。當她成家又養育小孩時,已擺脫日治時期的一些不涉交友、遊樂等的自我約束。
陳進女士說 : 「……日本回來後,一時的競爭已經一個階段,想說我有自信,我的基礎也不錯,有那麼多經驗。我也已經有自信,所以現在起畫我自己的畫。」
成為母親的陳進,對創作觀點有些變化,她也曾經畫過小孩與玩具的作品,如〈1939 姊妹〉但以前她是旁觀者,欣賞別人家的天倫之樂。現在是以慈母的觀點,如〈1954 小男孩〉描繪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兒子蕭成家。小孩身邊的玩具如積木、數珠器、繪本等,都是精心安排,可以看出母親關懷的愛心。
以前不遊樂的陳進女士,已開始與夫婿訪親友或帶小孩出遊。她的作品中陸續出現了日月潭、指南宮、圓山、陽明山等台北近郊,或台灣名勝的風景。

陳進〈靜思〉1944 膠彩絹本 68x56cm 私人收藏

陳進〈小男孩〉 1954 膠彩絹本 102x80cm 私人收藏

陳進〈婦女圖〉1945 膠彩絹本 117x88cm 私人收藏

 陳進〈圓山所見〉1956 膠彩紙本 35x38cm 私人收藏

走出閨房畫室 轉變心情 影響畫風

往年參加官方大展,幾乎都是繪製端莊典雅的仕女畫。這些作品的繪畫題材來自觀察女性親友的靈感,透過多次的寫生後,進入畫室中構思、布局,再精描細染成大幅畫作,其尺寸多在150X200公分左右。令觀賞者一看,就能感受到她閉門作畫的嚴謹態度與用功的精神。因為當時她背負著「要在畫展中出人頭地」的期望。
她回台後曾說:可放下當年背負的任務,往後要「為自己作畫」。因此將過去隨時準備進入賽局的緊張心情,轉變為平常心來體驗生活,再將它融入繪畫。
由於心情不同,開始出現即興或寫意或簡筆的作品。如〈1945 阿里山〉、〈1956 圓山所見〉畫風景時,大都是輕鬆出遊隨興動筆,較無壓力。因此隨著風景畫,逐漸走出理想型的學院嚴謹風格,發展較自由流露自我的新風貌。
當然,有時候也有甚工筆之作,如〈1954 小男孩〉、〈1960 佛祖〉等,但不再是往日的大幅尺寸了。

陳進〈山地門社之女〉1936 膠彩絹本 147.7×199.9 福岡亞洲美術館

陳進〈阿里山〉1945 膠彩絹本 49x58cm 私人收藏

陳進〈佛祖〉1960 私人收藏

陳進〈香蘭〉1968 膠彩絹本 89×81 高雄市立美術館

宗教因緣 涉入新畫題

1950年代,對陳進女士來說是一段心情鬱悶的時期,當時「省展」發生「正統國畫之爭」。此爭論已偏離美術觀點,而以民族主義及政治意識立場批評、排擠以前的東洋部畫家。她為了證明自己的藝術成就,於1958年在中山堂舉辦首次個展。可能為了籌備展覽勞累過度,引發胃疾住院治療,一連數年都休養在家,少作畫。就在情緒低迷時,法光寺如學法師來訪,並委託繪製〈釋迦行誼圖〉十幅。這個委託案激起她創作的精神與力量,經過兩年多(1965—1967)的努力才完成十幅大作。她說:「我總認為畫佛像,是我一生應付出心血的大事,因為我從小就篤信佛教,真的很奇妙太不可思議了。十幅佛傳圖畫好之後,我的身體居然完全康復了。」
陳進女士雖然表明「篤信佛教」,其實也尊崇道教。因為一般民眾說是信奉佛教,往往參雜道教於其中。在許多宮廟之內,我們可以看到同時供奉著佛教與道教的神像。這段期間,她除了畫佛傳之外,也畫佛陀、菩薩、天王等圖像,還有廟宇之作。

陳進〈釋迦佛誕生〉1965-1967 膠彩絹本 115x188cm 私人收藏

陳進〈釋尊幼年時〉1965-1967 膠彩絹本 87x97cm 私人收藏

陳進〈悠閒〉1935 膠彩絹本 152×169.2 臺北市立美術館

陳進〈觀世音〉1966 112×55cm 私人收藏

廟宇的畫作

1952年她曾遊覽木柵仙公廟,畫了〈指南宮所見〉,描繪許多信眾、遊客登上蜿蜒的台階路徑,走向山上的仙公廟。本幅屬於風景畫,宮廟僅是簡筆示意。至於1960年〈神域〉,則以指南宮的宮廟建築為主題,再以近景樹林、遠景山嶺襯托出廟宇明顯的地位。畫樹林、山嶺都脫離客觀景色的束縛,改以主觀的、單純的、淨化的造型與色調,呈現出神聖的氣氛。
畫指南宮之後陸續出現〈1966 朝天宮〉、〈1979 北港媽祖廟〉、〈1986 龍山寺〉·····等廟宇之作。長流美術館收藏的〈陳進 廟會〉也是此系列之作品。

陳進〈指南宮所見〉1952 膠彩紙本 136×68cm 私人收藏

陳進〈神域〉1960 膠彩絹本 67×86.4cm 私人收藏

陳進〈北港朝天宮〉1966 膠彩絹本 75.2×68 順益台灣美術館

〈廟會〉描繪北港的朝天宮,作品的重點在表現宮廟「莊嚴豐麗之美」,以及香火旺盛的「熱鬧氣氛」。最能呈現這兩項特性之處,就在「屋頂」與「人群」。如三川殿頂上的福祿壽三仙、飛簷翹角的龍紋,以及其他的剪黏飾物;還有廟埕上一群圍觀舞獅的男女老幼,以及進進出出的信眾和遊客。畫面的上方,有豐富的屋頂裝飾;畫面下方,有擁擠熱鬧的人群。整幅畫藉著橘黃系的暖色調,烘托出熱鬧溫馨的意境。

三川殿頂上的福祿壽三仙、飛簷翹角的龍紋

廟埕上一群圍觀舞獅的男女老幼

為了形容宮廟「莊嚴豐麗之美」,非常用心描繪屋頂的裝飾,呼應往年畫仕女圖時常搭配華麗的家具,也是費盡筆墨描繪家具的裝飾紋樣,用來襯托人物之美;至於人群的「熱鬧氣氛」則是突破往日仕女畫追求優雅嫻靜的意境,走進庶民信仰的宮廟,表現熱鬧活潑的民俗活動。
〈廟會〉沒有留下創作年代資料,從描繪剪黏飾物及點景人物的筆墨來看,已趨於簡約老練,應屬八十歲左右之作。

陳進經歷1950年代「正統國畫之爭」的鬱悶期,1960年代寄情於佛菩薩、廟宇等創作,逐漸振作起來。1970年代鄉土文學及美術興起時,往年被排擠遺忘的膠彩(東洋)畫家再度出現於藝壇。陳進女士隨著這股潮流亦活耀於畫壇,也曾多次出國旅遊,〈廟會〉正是她創作豐富多元時期(1980至1990年代)的代表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