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 生平
徐悲鴻,1895年七月十九日生於太湖之濱的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父徐達章是當地著名畫家,精詩書篆刻。1901年開始隨父讀書習字,便想學畫,父親不許。他便悄悄描畫屋畔河邊的雞鴨犬,自得其樂。1904年讀完《四 書》、《詩》、《書》、《易》、《禮》、《左傳》,開始隨父學畫。每日課竟,便臨摹一幅吳友如的界畫或人物畫。吳友如是清末最傑出的時事插圖畫家,他的《點石齋畫報》成為了徐悲鴻的啟蒙教材。1905年隨父乘舟赴溧陽。他即景成詩:“春水綠彌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風信好,舟過萬重巒。”1908年由於宜興連年水災,徐悲鴻與父親赴鄰近各縣,畫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圖章,寫春聯,開始了流浪賣藝的生涯,養成了筆不離手的習慣。 1912年由於父親重病而返回故鄉。徐悲鴻已成為宜興知名畫家,在宜興女子師範學校、彭城中學、始齊小學三校任美術教師。 1914年父親去世。向父親摯友陶麟書借錢埋葬了父親之後,徐悲鴻決定去上海尋找半工半讀的機會。但由於找不到工作,他只得返回宜興。
1915年再赴上海,以畫插圖和廣告維持生活,並開始賣畫。作品《馬》得到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的讚賞,認為“雖古之韓幹,無以過也”。該畫由上海審美書館印出,為徐悲鴻發表的第一張畫。 1916年考入震旦大學攻讀法文,課餘乃勤奮作畫。三月,哈同花園建立明智大學,徵求倉頡畫像。徐悲鴻以巨幅水彩倉頡像中選,被明智大學聘請作畫和講學,因此得識康有為等著名學者。康有為視徐悲鴻為藝苑奇才,請他為自己、亡妻何旃理及朋友們畫肖像,盡出所藏碑帖供他觀覽,並一一講解。徐悲鴻以康有為為師,在其指導下遍臨名碑,因得崇碑派真髓,廣聞博見,書藝精進。 1917年得明智大學稿酬,東渡日本研習美術。康有為贈橫幅題額《寫生入神》為他送行,旁注小字:“悲鴻仁弟於畫天才也。” 1918年赴北京,以充滿生氣、力圖變法的作品嶄露頭角,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積極投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運動。1919年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幫助下,徐悲鴻得赴法留學的公費。船到英國,他在大英博物院驚嘆希臘巴底隆神廟殘刊的精美華妙。1920年識法國大畫家達仰。達仰早年學於十九世紀大師柯羅之門,後來成為法國國家畫會的領袖之一。他尤擅描繪布列塔尼漁民和農民的生活,其《祝福的麵包》、《壯丁》、《飲馬》等畫早使徐悲鴻傾心不已。1922年徐悲鴻感到在法所見雖廣,仍有局限。丟勒、荷爾拜因、門采爾、塞岡蒂尼皆令他讚嘆不已。他每天作畫十幾小時,在博物館臨摹了倫勃朗的作品,並到柏林動物園畫了許多猛獸。 1923年返巴黎,繼續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並在達仰指導下精研素描,在蒙巴納斯各畫院畫了大量的人體習作。對油畫人體,則作分部認真刻劃和發揮默寫能力。1924年為中國領事趙頌南夫人寫像,從容不迫,力求簡約,造型設色得心應手,已胸有成竹地預見畫完時的旨趣。苦學五年已見碩果。有佳作《撫描人像》、《簫聲》、《馬伕和馬》、《遠聞》。 1926年春,為康有為、黃震之寫像。在上海展出歷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極大關注。康有為稱讚徐悲鴻作品:“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回國三個月後,重返歐洲,以深入對於全歐藝術的研究。先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臨摹約爾丹的作品,又赴安特衛普觀盧本斯傑作,驚其天才之大。尤喜芒興博物館《希臘人戰阿馬戎女騎士》的奔騰活躍,妙麗動人。 1927年赴瑞士欣賞荷爾拜因和勃克林之作,尤喜荷爾拜因融匯安格爾與丟勒之長。在瑞士又專赴蘇黎世,觀看萊茵河左岸印象派代表霍德勒之作。 1929年在北平藝術學院努力進行藝術教學的革新,聘齊白石任該院教授,但遭到保守勢力的重重阻撓。作中國畫《六朝人詩意》。1930年在《良友》雜誌發表《悲鴻自述》,以自己的坎坷經歷鼓舞有志青年。 1931年在法國里昂和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徐悲鴻畫展。完成大幅中國畫《九方皋》,以抒寫發掘人才的渴望。1932年由南京丹鳳街遷入傅厚崗六號,取名《危巢》,以經石峪字集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懸於於畫室。 1933年完成取材《書經》的大幅油書《徯我后》,表現被壓迫人民渴求得到解救的迫切心情。為提高中國繪畫的國際地位,作赴歐宣傳中國藝術的籌備工作。1934年應德國柏林美術會邀請,到柏林和法蘭克福舉行徐悲鴻畫展,獲巨大成功。五十多家報紙雜誌發表了讚譽文章。 經希臘赴蘇聯。途中,遊雅典巴底隆神廟遺跡,為平生快事。1937年在香港、廣州、長沙舉行徐悲鴻畫展。 1939年赴新加坡舉行徐悲鴻畫展,將賣畫收入全部捐獻祖國災民,以著名街頭劇為題材,創作油畫《放下你的鞭子》。 1940年在印度國際大學和加爾各答舉行徐悲鴻畫展。泰戈爾盛讚其作品旨趣高奧的形象及有韻律的線條和色彩獨具民族風格。1941年作巨幅奔馬,寄托對祖國奮起的渴望。 在馬來西亞檳榔嶼、怡保、吉隆坡舉行畫展,收入仍全部捐獻祖國難民。1942年從雲南回國,在昆明舉行畫展,全部收入捐獻勞軍。1944年有傑作《天寒翠袖薄》、《日暮低修竹》、《月色》、《飛鷹》問世。 夏末,患嚴重的高血壓和慢性腎炎,住醫院半年。1945年病漸愈,身體虛弱,但仍為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學生上課。1946年從重慶經南京、上海到達北平,就任北平藝專校長。聘請了一批有影響、有能力的藝術家到校任教,建立了完整的教學體系,並擔任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推動現實主義藝術運動。1947年迎擊腐朽、保守勢力,為闡明藝術主張而向各報記者發表題為《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的書面談話。提倡直接師法造化,描寫人民生活。1949年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被任命為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當選為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1950年作油畫《邰喜德像》,素描《苟富榮像》、《戎冠秀像》、《李長林像》。完成《魯迅與瞿秋白》的素描稿。發表讚揚民間藝術家的文章《剪紙藝術家陳志農先生》。為《任伯年畫集》撰寫《任伯年評傳》。1951年赴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會生活,收集素材。作《工程師張𦶠像》、《農民任繼東像》、《勞動模範呂芳彬像》。準備創作反映新時代人民改天換地精神的《當代愚公》,不幸在構圖時患腦溢血。1952年臥病在床,但一直關心國內外的藝術活動和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工作,並計劃編寫《愛國主義教育掛圖》,擬將歷代重要藝術珍品集中編印。 1953年漸能起床活動,便到美院為畢業學生講課和指導教師油畫和素描進修班。九月二十三日,擔任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執行主席,腦溢血症復發,於九月二十六日二時五十二分逝世,享年五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