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生平
傅抱石原名長生,學名瑞麟,字慶遠,號抱石齋主人。生於中國江西省。1910年進南昌新喻會館私塾附讀,也即免費旁聽。1911年仍讀私塾,並開始摸索自己刻印。1912年得《康熙字典》一部,學刻印更勤,已能刻白文篆書。1915年去瓷器店當學徒。仍堅持自學篆刻,開始習畫。1917年入南昌江西省立第一師範附屬小學,插班進初小四年級。改學名傅瑞麟。1918年升入高小一年級。所刻印章已斐然可觀。1919年仍讀省立第一師範附小。鑽研《種榆仙館印譜》、《二金蝶堂印存》等譜。1920年升入高小三年級。所臨國畫及仿刻的趙之謙、陳鴻壽印章頗能亂真。1921年高小畢業,成績第一。直升第一師範預科。是年秋天,父親病逝。書畫篆刻技藝大進。因生活困難,開始課餘賣畫鬻印。從此開始自號「抱石齋主人傅抱石」。1922年升入省第一師範本科,進英文班一年級。1923年在省第一師範讀書。轉入藝術科一年級。開始美術創作活動和美術史論研究工作。篆刻作品已積拓五冊。1924年讀省第一師範藝術科二年級。參與組織南昌青年學會,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
1925年讀省第一師範藝術科三年級。第一部著作《國畫源流述概》完成。作《策杖攜琴》、《竹下騎驢》、《秋林水閣》、《松崖對飲》山水畫四條屏,是為迄今發現的先生現存的最早的作品。1926年於江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按照規定,以考試成績第一受聘留校,在附屬小學任教。同年9月,著《摹印學》。1927年赴樟樹等地作革命宣傳活動。八月,自拓自編《篆刻作品集》四冊,收入自1924年起所積累之篆刻作品數百方。1928年仍任教南昌模範小學(即省立一師附小)。7月,在江西省立一師兼課,省立第一師範改為江西省立第一中學。1929年辭去南昌模範小學教職。9月,任江西省立第一中學初中部教師,並先後兼任南昌私立鴻聲、洪都、心遠、女師等校圖畫教師。本年,《中國繪畫變遷史綱》寫成。1930年與羅時慧女士結婚。時慧女士1911年6月13日生於奉天(今遼寧省會瀋陽市)。1931年徐悲鴻先生到南昌,抱石攜作品前往拜訪求教,甚得悲鴻先生賞識。後徐先生決意設法資送抱石出國深造。1933年結識郭沫若先生。作《春聲》(柳燕圖),郭沫若為之題詩。6月,因經濟拮据,自日本返國。1934年在日本東京作《梧桐鳥鳴圖》、《籬雞圖》、《籠雞圖》、《蓮池圖》等畫。今藏日本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資料圖書館。1935年在日本東京銀座松阪屋舉辦「傅抱石書畫篆刻個展」,展期5天,展出繪畫(包括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篆書、行書、楷書)、篆刻、印譜等,計175件。7月,母親病逝,急乘船返國。9月,任教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為藝術科兼任講師。于《文化建設》雜誌發表譯文《中國國民性與藝術思潮-金原省吾氏之東洋美術論》。1937年完成《石濤畫論之研究》、《石濤生卒考》、《六朝初期之繪畫》等論文。11月,經安徽宣城回南昌。1938年2月,全家返回新喻縣樟塘村故里。4月,奔赴武漢,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任職秘書室。經常往返於株洲、衡山、衡陽、東安、桂林等地,做抗日宣傳工作。12月,三廳南遷。全家由湖南東安到桂林。1939年3月,《基本工藝圖案法》由商務印書館出版。4月,輾轉流徙,到達大後方四川重慶,寓居重慶西郊歌樂山金剛坡下。仍在政治部三廳工作。1941年《讀周櫟園〈印人傳〉》發表于重慶版《時事新報》。11月,作《壽鼎圖》,即《九老圖》,贈郭沫若先生。本年,經教育部審定為正教授。1942年為陳之佛畫《寒梅小鳥》題詩。8月,郭沫若先生為傅抱石所作《陶淵明像》、《屈原》、《龔半千與費密遊》等圖題詩。1943年在重慶舉辦個展。在成都舉辦個展。1944年「傅抱石畫展」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舉行。3月,《中國繪畫在大時代》在重慶版《時事新報》發表。約6月,“郭沫若書法傅抱石國畫聯展”在昆明舉行。10月,完成《麗人行》大幅精品,徐悲鴻、張大千為此圖題詠。11月,郭沫若為《薰風曲圖》、《二湘圖》題詩。1945年民主運動掀高潮,重慶各界向國民黨當局進言。在中國文學藝術界對時局宣言上簽名。11月,在重慶江蘇同鄉會舉辦「傅抱石畫展」。1946年全家返回南京。仍執教于中央大學藝術系。12月,在南京舉辦「徐悲鴻、傅抱石、陳之佛、呂斯百、秦宣夫聯合畫展」。1947年在上海中國藝苑舉辦 「傅抱石畫展」,展出作品180餘件。 1948年率全家返抵老家南昌。1949年在南昌于青年會館舉辦「傅抱石畫展」,展出作品百餘件。10月,由南昌返回南京,仍任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50年在南京大學進行「精簡課程」的學習和工作,所授國畫概論、書法、篆刻課被取消,中國美術史停授,中國畫改稱水墨畫。1951年參加「南京市第三屆美術展覽會」。1952年7月,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藝術系併入南京師範學院,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11月,作《九老圖》(又稱《壽鼎圖》)贈郭沫若。1953年7月,《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的藝術成就及其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重要性》在《光明日報》發表。9月,「全國第一屆國畫展」在北京開幕,《搶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展出。10月,完成《中國繪畫的成就》一文。1954年作《屈原九歌圖》10幅,今藏北京中國美術館。作《四季山水——春夏秋冬》4幅,今藏江蘇省國畫院。1955年3月,「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在北京開幕,《九歌圖——湘君》、《九歌圖——山鬼》入選展出。4月,當選江蘇省人民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政協委員。1956年 1月,增補為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特別邀請委員。參加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8月,在北京“世界文化名人雪舟等楊逝世四百五十周年紀念會”上作《雪舟及其藝術》報告。後全文在《人民日報》發表。10月,中國美術家協會南京分會籌委會成立,被推為主任委員。1957年江蘇省國畫院籌委會成立,任副主任,主任為呂鳳子。5月,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赴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兩國訪問。訪問近百日,作畫50多幅,曾在布拉格及布加勒斯特舉辦作品觀摩會。1958年4月,《白石老人的藝術淵源初探》一文發表。6月,作品參加在波蘭舉辦的「中國國畫展」。9月,作品入選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1959年「中國畫展」在緬甸仰光開幕,抱石先生作品二幅參展。「中國畫展」在巴基斯坦卡拉奇開幕,抱石先生作品25幅參展。1960年率江蘇省國畫工作團旅行寫生。先後到鄭州、洛陽、三門峽、西安、延安、華山、成都、樂山、峨嵋、重慶、武漢、長沙、韶山、甯鄉、廣州等六省十幾個城市,行程11500公里,產生了一批佳作。寫生活動至12月結束。12月14日返回南京。1962年「南京市1962年美術展覽會」舉行,作《天池飛瀑》展出。10月,受邀赴杭州休養作畫,為時約半年。創作了《虎跑深秋》、《新安江發電站》、《龍井初春》等圖。後出版《浙江寫生畫集》。1963年1月,在杭州與何香凝、潘天壽合作作畫多幀。9月,郭沫若先生寄贈對聯“服務人民老當益壯,師法造化錦上添花”賀抱石60壽。到南昌,參觀訪問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八大山人紀念館及南昌書畫之家。1964年5月,遷居南京漢口路132號,今辟為傅抱石紀念館。10月,「全國美展華東地區作品展覽會」在上海開幕,大幅《虎踞龍盤今勝昔》參加展出。當選西泠印社副社長。12月,當選人大代表,參加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5年郭沫若先生為作品題《延安長卷》八首。9月,受邀赴滬,為上海國際機場大廳作畫。9月29日,腦溢血病逝于南京漢口路寓中。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