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 生平
林風眠原名林鳳鳴,廣東梅州梅江區人。1900年生於廣東省梅縣西陽堡白宮鎮閣公嶺村。取名紹勤,讀蒙館時取學名為鳳鳴。留學法國後自名風鳴、蜂鳴、風眠。1904年5歲入蒙館,並開始臨摹《芥子園畫譜》。1914年高級小學肄業,越級考入省立梅州中學,得美術教師梁伯聰指教。1919年9月,報名參加留法儉學會。12月,赴法。1921年考入法國蒂戎美術學院學習西洋畫,半年後被院長楊西斯推薦到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油畫,入柯羅蒙工作室。受楊西斯先生勸導,到東方博物館和陶瓷博物館研究中國雕塑、繪畫和陶瓷工藝。1922年油畫《秋》入選巴黎秋季沙龍展。1923年結束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學業。春,與林文錚、李金髮等遊學德國。遇德國柏林大學化學系畢業生愛麗絲·馮·羅達小姐。冬,偕羅達返法國結婚。1924年2月,參加「中國古代與現代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5月21日,展覽在斯特拉斯堡揭幕,林風眠以42幅作品參展。秋,羅達不幸感染產褥熱後去世,嬰兒亦夭折。10月,作品《摸索》《生之欲》入選巴黎秋季沙龍展。
1925年以10餘件作品參展於「巴黎國際裝飾藝術和現代工業博覽會」並任評審委員。4月18日,與蒂戎美術學院雕塑系同學愛裡斯·華丹小姐結婚。1926年偕夫人歸國。2月中旬,抵上海。被任命為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校長兼教授。同月,舉辦第一次個展,展出作品100幅。10月,聘齊白石執教國畫系。1927年5月,發起「北京藝術大會」,組織規模宏大的展覽與演出,其中美術作品約3000件,包括中西繪畫、圖案、建築、雕塑,又有多場音樂會與戲劇演出。藝術大會至6月3日閉幕。北京藝專學生方舟等被捕入獄。7月,聯合八家國立院校校長出面擔保被捕學生。9月,辭職南下。任國民政府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發表《致全國藝術界書》。12月28日,被委派在杭州籌設國立藝術院。1929年國立藝術院改名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為校長。1934年著《藝術與新生活運動》一書。1937年4月1日,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在南京舉行,展出《靜物》等作品。11月5日,日軍登陸杭州灣,率杭州藝專師生200余人向內地遷徙。1938年國立杭州藝專與國立北京藝專合併,改稱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改校長制為委員制,任主任委員。後辭職離校,返上海。1939年在上海法國總會展出作品百幅。後輾轉經香港、越南、雲南、貴州至重慶,居長江南岸一倉庫,潛心作畫。1945年1月18日,參加重慶「現代繪畫聯展」。9月,日本投降後,回國立藝專任西畫教授,主持「林風眠畫室」。1948年暑期後,複聘為杭州藝專教授,主持「林風眠畫室」。1951年學校批判「新派畫小集團」,林風眠再次受到指責。其時,家人已遷到上海,遂託病返上海家中,專心繪畫。1952年正式辭去杭州教職。生活困難,忍痛賣掉珍貴畫冊。1953年出席第二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1954年被安排為上海市政府委員,每月領取80元人民幣(後改為100元),生活有所改善。1956年夫人、女兒、女婿獲准離滬出國,定居巴西。被上海中國畫院籌備委員會聘為畫師。1957年12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林風眠畫輯》。1958年編著《印象派的繪畫》一書,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60年7月,赴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1961年「上海花鳥畫展」展出4幅作品,隨後赴京展覽。1962年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在上海市美術展覽館舉辦「林風眠畫展」。1963年「林風眠畫展」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展出。1964年中央文委在香港舉行「林風眠繪畫展覽」。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親手將大量作品浸成紙漿毀掉。1968年8月被拘留在第一看守所。1972年12月,被「教育釋放」。1973年每月由上海中國畫院發100元工資,在家養病。1977年10月,出國探親申請獲准。10月26日,抵香港。1979年6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林風眠畫集》。7月1日,致信王一平、沈柔堅、呂蒙,將留在畫院的105件作品捐給國家。7月20日-8月5日,「林風眠畫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辦。9月21日,「林風眠畫展」在巴黎塞爾努西博物館開幕,巴黎市長希拉克親自主持開幕式並剪綵。10月30日,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1989年10月5日,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林風眠回顧展」。11月初,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在北京聯合主辦「林風眠藝術研討會」。11月中旬,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浙江美術學院在中國美術館聯合舉辦「林風眠畫展」。12月中旬,浙江美術學院、上海中國畫院、上海美術館在梅州聯合主辦「林風眠先生畫展」。1991年8月12日10時,因感冒併發肺心病,逝世于香港港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