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黃鷗波先生(1917—2003)出生於嘉義市,本名寬和,祖父是前清秀才,父親也是儒學之士。年幼時就隨父母背誦詩歌,七歲時開始上公學校(國民小學),畢業後再進工業學校,開始接觸到新制的教育。
雖然他已接受新制教育多年,仍舊喜愛傳統文學,也喜歡繪畫。除了家學淵源的關係,嘉義興盛的藝文風氣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1930年代的嘉義,有好幾位畫家在「台展」連續入選並獲獎,成為藝壇盛事。他在壺仙花果園的詩文活動中,認識了「春萌畫會」的林玉山、黃水文、盧雲生等人,這個機緣加強他赴日習畫的決心。
(一) 留日習畫 返鄉參與省展
黃鷗波於1937年到東京,進川端畫學校習畫。在課後曾當報童、勞工或雜誌美術設計等工作,過著半工半讀的艱辛生活。1943年回台結婚後,因為他能通中日文,被日軍徵調至揚州當通譯,曾和當地的詩人雅集酬唱,也曾郊遊寫生。
1945年日本投降,兩人逃難至上海,再搭船回台灣。因為戰爭動亂身外之物無存,川端畫學校時期的畫作以及在揚州郊區的速寫全都遺失。返鄉次年,正好趕上「省展」開辦,黃鷗波從首屆起即連續參展,並常常獲獎。
黃鷗波(1917-2003)麗日
黃鷗波(1917-2003)豔陽
黃鷗波(1917-2003)南薰
黃鷗波(1917-2003)稻草人
(三) 一幅傑作背後的故事
一幅傑作的背後,往往有一些達成特殊成就的原因。〈勤守崗位〉這幅屬於人物畫,回顧美術史自從元代文人畫興盛以來,人物畫就急速衰落了。至於「台、府展」以及「省展」的參展作品中,也都是風景(山水)、花鳥畫較多,人物畫較少。
黃鷗波曾受嚴謹的寫生訓練,創作時不拘哪一項題裁都能得心應手。從他1946至1956參與「省展」的作品來看,風景、花果、人物畫三類都有,但以人物畫居多,可稱為人物畫家。(不過這時他才四十歲,往後還有多元的發展,沒局限於人物畫。)
黃鷗波(1917-2003)惜春
黃鷗波(1917-2003)週歲測志
黃鷗波(1917-2003)木馬行空
黃鷗波(1917-2003)龍爭虎鬥
黃鷗波(1917-2003)雲海操棟梁
當時這位人物畫家的作品,具有特殊的風格,他喜歡探討小市民的苦樂人生。如:1952〈斜照〉畫捉迷藏的小孩,表現活潑的童趣。1953〈家慶〉畫做紅龜粿的老婦人,懷念舊俗民情。1949〈地下錢莊〉畫擺攤賣冥紙的婦人,暗諷當年金融失序物價膨脹,地下錢莊猖獗的情況。1956〈今之孟母〉畫窮困的婦人寧願遷居市場邊,教小孩學擺攤賣東西,這兩幅以幽默的手法諷刺時局。1956〈勤守崗位〉則以感恩的心情,莊重的筆調讚揚辛勞的工人。
黃鷗波(1917-2003)家慶
黃鷗波(1917-2003)今之孟母
黃鷗波(1917-2003)地下錢莊
黃鷗波(1917-2003)斜照
目前我們看到〈勤守崗位〉的畫面和他在現場親眼所見的速寫畫稿,其實有些差別。畫稿上有五個人在電線桿上一高一低的板子上工作,只描繪五個人的簡略動態。至於正式作品,則詳細地描繪出每個人或蹲或坐或站的姿態、以及忙著剪接電線的雙手,還有專注的眼神,傳達出辛勤工作的神韻。
本幅的畫面還經過畫家精心創意的統合處理,在電線桿、木板、竹梯等「直線」的結構中,加上被風吹揚起來的「弧形」遮陽布,以及「旋轉流動感」的電線,增添了畫面生動的氣氛。
黃鷗波畫〈勤守崗位〉能生動地描繪人物姿態、 表情、神韻,不僅僅是累積繪畫的經驗,他平時就關心小市民的生活,常常觀察、體會他們的心情。曾寫過〈貧士〉、〈按摩女〉、〈老妓〉、〈導遊小姐〉、〈歌星〉……等多首小人物的詩歌;還寫過一齣詼諧的劇本《秦少爺選妻》,演出後甚受歡迎,1953年新竹號角出版社特別發行兩萬本。戲劇編寫時,作者在腦海中須想像如何安排舞台上的主角、配角的位置,如何描述他們的動作與表情。詩歌、劇作雖然與繪畫沒有直接相關,但是這些經驗和磨練,無形中都是促成〈勤守崗位〉成功的背後因素。
黃鷗波(1917-2003)放性地
黃鷗波(1917-2003)心事
黃鷗波(1917-2003)竄燈腳
黃鷗波(1917-2003)元宵的願望
(四) 結語
「省展」一開辦,黃鷗波就連續參展,也接連得獎。他的參展成績,一直維持在成功線的高峰。至第11屆出品〈勤守崗位〉獲教育會長獎後,竟然退出「省展」。
1947年黃鷗波遷居台北,1951年創辦「新光美術補習班」,從當年開始就有學生也陸續入選「省展」。師生同時參加「省展」並不稀奇,但是當時的老師級畫家都屬審查委員,所以師生之間沒有同時競爭之情形,像黃鷗波師生同科競展之例極為罕見。他曾說 :「自本屆 (11屆 ) 獲獎,即退出公家展覽。因為這幾年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已在各展覽會中獲獎或入選,因而不與學生爭獎。」
黃鷗波在「省展」息影多年後,以「邀請」、「審查委員」的身分陸續參展,直到2000年「省展」54屆。
黃鷗波(1917-2003)老司機
黃鷗波(1917-2003)海女
黃鷗波(1917-2003)台北竹枝詞
( 附註 )〈勤守岡位〉的速寫稿有題識:「40.4.25.於信義路三段」,40年即是1951。案:中央氣象局資料,1950年代的4月颱,只有1956的賽洛瑪颱風。故懷疑40是後來添加,而誤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