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善禧 生平
1932年生於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石碼鎮。父親鄭良琳為商人,喜好收藏古董、陶瓷,且寫得一手好字,鄭善禧自幼臨摹父親的書法。後來父親請畫師為他們父子畫畫,開啟了童蒙時期鄭善禧的繪畫意識。其後鄭善禧就讀西湖小學,接觸到豐子愷的漫畫、各種的民間工藝,都給予他不少的影響。1950年離鄉來臺,考取省立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第一屆美術師範科,畢業後任教於嘉義縣民雄國校及水上國校等。1957年考取臺灣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並跟隨溥心畬、林玉山、黃君璧、廖繼春等名師學習。1960年畢業,到省立臺中師專(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任教。1965年以〈風雨歸牧圖〉奪全省教員美展第一名,之後陸續獲得了六次全省性美展國畫組第一名。1968年獲第九屆中國文藝獎章國畫獎,翌年於省立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行首展。個展結束後,他旅居紐約,參觀各地博物館考察美術,次年於美國康州舉行小品展,後取道⽇本返臺,並於羅昆芳女士結婚。回國後,鄭善禧仍回臺中師專任教並升任教授。在1974年鄭善禧同時兼任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夜間部國畫課。
1970年代臺灣政治情勢在外交上開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使臺灣社會與文化界人士激起一股危機與自覺意識,臺灣美術界開始盛行鄉土寫實繪畫,鄭善禧也在這波臺灣美術鄉土運動中受到矚目,鄭善禧的「臺灣山」畫作也在70年代受到了推崇。1977年轉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之後接任林玉山老師花鳥走獸的寫生教學。1979年鄭善禧參加在東京都美術館的亞細亞現代美術展。70年代由於電視上播出布袋戲劇集的流行,善於從民間藝術取材的鄭善禧,開始以民間藝術特有的樸拙與豔麗色彩入畫。1980年任第九屆全國美展國畫組審查委員,與廖修平、蔣健飛、陳瑞康在美國紐澤西舉行四人展,並出版首部繪畫專集《鄭善禧畫集》。其後鄭善禧游印度、尼泊爾寫生一個多月,除了鍛鍊繪畫的功夫,也擴大了文化藝術視野、拓展了見識。80年代鄭善禧除了在教學、繪畫創作以外,他也開始畫瓷,他的彩瓷作品,不像他創作水墨時那般以理性擘畫,以開放、隨性地交雜揉和,用筆、用色皆自由奔放,以繪畫上的經驗融入畫瓷。1986年出版了《鄭善禧彩瓷畫集》。1991年7月鄭善禧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更全心投入創作。鄭善禧也四處游歷,包括俄羅斯、北美、巴黎、倫敦、新疆、北京等地,他到處暢遊,經過幾次壯遊洗禮後,鄭善禧畫了許多氣勢恢弘的大畫,畫中場景都是遼闊的境界。1993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鄭善禧書畫特展」;1995年參加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巴黎臺北新聞文化中心所辦的「臺灣當代水墨畫展」。1997年鄭善禧獲得了第一屆中華民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藝獎。1999年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黎臺北新聞文化中心所辦的「水墨鄉情展」。從2002年到2013年,鄭善禧獲邀臺北市立美術館製作版印年畫,歷時十二年,他的年畫是從民間藝術的木雕、剪貼等工匠藝術入手並融入到年畫中。鄭善禧晚年熱衷寫書法,在七十七歲時首度開畫法個展,在八十一歲時又開個展,高齡的鄭善禧仍然樂在書寫。2017年鄭善禧獲第三十六屆行政院文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