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短片

傅抱石〈中山陵〉

Featured Video Play Icon

長流寶笈〈中山陵〉品畫論

亞洲大學附設現代美術館館長‧美學藝術學博士 潘 襎

傅抱石〈中山陵〉設色紙本 1952年作 67.5x140cm

作品賞析

傅抱石(1904-1965)為中國現代水墨、篆刻大家,同時也是美術理論家。在西洋藝術傳到近代中國之後,藝術逐漸獨立為專業創作領域,藝術家也成為專門職業,能夠精於創作且擅長於理論的人,在近現代極為少見。然而,傅抱石不只水墨風格獨創、古今題材兼擅,在中國近代美術理論發展上具有承先啟後的不朽功績。

傅抱石出生寒微,江西省南昌市人,少年時期為糊口曾擔任瓷器彩繪、補傘匠師。誠如他女兒傅益瑤所言:「父親雖處在一個混亂動盪、多災多難的時代,雖然一貧如洗,但是他從沒有彷徨失落過,從來沒有迷失過。……」1921年傅抱石進入江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6年畢業。江西省第一師範學校前身為創立於1908年的江西女子師範學堂,直到2017年改制為豫章師範學院。傅抱石在學期間閱讀不少傳統繪畫史論,包括傳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石濤〈苦瓜和尚話語錄〉,尤其對石濤心儀不已,篆刻「我用我法」,自號「抱石齋主人」,都表示出對於石濤的無限景仰。這是因為他讀到清朝文人陳鼎為石濤寫的傳記〈瞎尊者傳〉,對石濤生涯與創作理念大為讚嘆,石濤〈苦瓜和尚話語錄〉當中提到的「我用我法」、「搜盡奇鋒打草稿」的句子,更令他對於中國水墨創新精神有一番嶄新領悟。

董其昌 葑涇訪古圖 水墨紙本 80.2x30cm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董其昌 夏木垂陰圖 水墨紙本 321.4×102.4cm 國立故宮博物院

傅抱石畢業後任教於附屬小學,徐悲鴻與羅時實(1903-1975)賞識他的才能,極力推薦與協助,1932年9月獲得江西省政府資助前往日本考察,研究主題卻是「研究工藝、圖案,改進景德鎮陶瓷」。同年傅抱石提出〈日本工藝美術之幾點報告〉,透過研究歷史、近現代設備與日歐交流,考察日本工藝美術。對於初次留學的機緣在去世前三年的1962年4月10日,傅抱石如此回憶:「1932—1935年去日本學習圖案,是為了江西瓷業需要,實際上我不喜歡圖案,學了半年雕塑,後改學美術史。」1934年傅抱石進入位於東京的帝國美術學院就讀,指導教授是金原省吾(Kinpara Seigo, 1888-1958),油畫老師是中川紀元(Nakagawa kigen, 1892-1972)。中川紀元師事藤島武二、石井柏亭,1921年前往法國留學,成為馬諦斯弟子。傅抱石進入帝國美術學校正是為了金原省吾。傅抱石是金原省吾第一位中國學生,人品、才學以及學習精神獲得金原的稱許。1934年5月10日,傅抱石在金原省吾協助下在東京銀座松阪屋舉行「傅抱石中國畫展覽」,東京名流官宦如過江之鯽而來,畫家橫山大觀、篆刻家河井仙郎、書家中村不折、文部大臣正木直彥都蒞臨會場觀賞,相當成功。可惜,1936年6月24日傅抱石因為母親生病,不得不中斷學業返國。

傅抱石(1904-1965)訪友圖

傅抱石(1904-1965);訪友圖
設色紙本 1962年作 110x45cm
資料:《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64。《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32-233、265。《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90。

傅抱石(1904-1965)行書「題《春山瑞靄圖》」

傅抱石(1904-1965);行書「題《春山瑞靄圖》」
水墨紙本 1947年作 67x38cm
資料:《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43。

傅抱石(1904-1965)高仕遊山

傅抱石(1904-1965);高仕遊山
設色紙本 1930年代 58x33.5cm
資料:《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05、276。《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106。

傅抱石(1904-1965)谿山遠遊

傅抱石(1904-1965);谿山遠遊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118x42.5cm
資料:《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08、269。《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94。

傅抱石出國前透過石濤研究,對於創新已經有一番建地,終其一生以石濤為私淑老師,古人有所謂尚友古人正是如此。他前往日本留學的目的,除了在於繪畫創作的考察之外,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對於中國繪畫的系統脈絡的研究。因為日本早在十九世紀後期,引進西方藝術理論與創作,藝風鼎盛,岡倉天心為日本藝術發展擘劃出遠大願景。二十世紀後,東京美術學校教授大村西崖 (1868-1927) 從1908-1918年編撰十五卷《東洋美術大觀》圖錄,成為近代最早系統圖錄,在此基礎上他在1910出版《支那繪畫小史》,揭開中國繪畫史的開端。1909年京都大學美術史講座開啟,內藤湖南 (1866-1934)初次系統性講授中國繪畫史,1938年出版《支那繪畫史》;1913年小鹿青雲引用中村不折理論,兩人合著《支那繪畫史》,1914年東京大學美術史講座由瀧精一(1873-1945)主持。瀧繼岡倉天心之後主編《國華》雜誌,在藝術界具有崇高聲望,1922出版《文人畫概論》,1925年大村西崖在美國東方美術史學家費諾羅莎(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9853-1908)《東亞美術史綱》基礎上,完成《東洋美術史》。值得注意的是,1910-1920年代之間,正是中國繪畫史在日本研究成果粗具的時代。1924年金原省吾由岩波書店出版《上代支那繪論研究》開始斷代畫論專題研究先河。金原省吾是中國美術研究,得以開花結果的人物之一。1925年傅抱石年僅22歲,完成第一部著作《國畫源流述概》。傅抱石本來在篆刻、繪畫已經小有成就,為了中國繪畫創作與研究的未來,才前往日本留學。

傅抱石(1904-1965)佳人圖

傅抱石(1904-1965);佳人圖
設色紙本 1964年作 68x45cm
資料:《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42。《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101。

傅抱石(1904-1965)賢士圖

傅抱石(1904-1965);賢士圖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67x42cm
資料:《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29、268。《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93。

傅抱石(1904-1965)峽谷輕舟

傅抱石(1904-1965);峽谷輕舟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78x45.5cm
資料:《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09、270。《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95。

傅抱石(1904-1965)秋水臨宅

傅抱石(1904-1965);秋水臨宅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73x41cm
資料:《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16-217、266、276。《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91、106。

金原省吾成為傅抱石學問上的導師,在人際關係與經濟生活上,也給予不少協助,可說是惺惺相惜的異國知音。傅抱石女兒傅益瑤對於他父親與金原省吾的關係,做了十分明確描述:「是父親的進取而積極的堅強性格吸引了老師,而學生也敬慕先生的人格品德。」正因為這種異國師生情誼,傅抱石返國之後的努力,成為金原思想在中國的擺渡者。傅抱石回國後,在美術教育方面翻譯與寫作上著作良多,就翻譯而言,分別有金原省吾著、傅抱石譯《唐宋之繪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2月)、梅澤和軒著、傅抱石譯《王摩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5月)、金子清次著、傅抱石編譯《基本圖案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2月)、傅抱石又翻譯了瀧精一《文人畫概論》,1937年6月發表於《文化建設》第3卷第9期,山形寬著、傅抱石編譯《基本工藝圖案法》(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3月)傅抱石編著《木刻的技法》(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年9月),成為譯介日本文人畫研究成果的延伸。

他曾經在給金原省吾信函中,清楚描述兩人間的師徒情誼,「晚在南昌,曾晤各方面之名流、學者,無不以先生之偉大之學問、親愛之精神,努力宣傳。晚數年前,即仰聞先生大名,自承先生訓教,實認為此生最大之幸福。此點,凡晚之親屬,及一切之師友,亦莫不有如此之感。」

傅抱石(1904-1965)湘夫人

傅抱石(1904-1965);湘夫人
設色紙本 1950年代 138x36cm
資料:《繼往開來 長流四十週年紀念專輯》,長流美術館,2013年3月,p.97。《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63。《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30-231、268。《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93。

傅抱石(1904-1965)遠山居

傅抱石(1904-1965);遠山居
設色紙本 1962年作 39x33.5cm
資料:《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60。《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34。

傅抱石(1904-1965)鋼筆寫生雙面畫稿

傅抱石(1904-1965);鋼筆寫生雙面畫稿
水墨紙本 14.5x35cmx2

傅抱石(1904-1965)雲海隱居/朱之哲(不詳)登山圖

傅抱石(1904-1965);雲海隱居
設色紙本 1962年作 18x51cm
朱之哲(不詳);登山圖
設色紙本 1982年作 18x51cm

1936年夏天起,傅抱石受徐悲鴻聘任為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教師,抗戰軍興,國府將經濟、政治、教育資源遷往四川,傅抱石舉家遷徙內地重慶,落腳於沙坪壩金剛坡的岑家大院,院前巒峰疊嶂、雲霧縹緲,物資固然貧乏,大自然的豐富滋養卻給他往後描繪自然山川的磅礡氣勢。他在這裡居住到1946年10月遷回南京,長達七年六個月的山川飽沃,為戰後地山水畫開啟無窮的生命力。這段期間,傅抱石一方面創作,一方面研究,編撰《石濤上人年譜》,成為第一本石濤年譜,作品方面更是十分大量,<東坡赤壁>、<江上漁隱>、<策杖行吟>、<晉賢圖>、<虎溪三笑>、<擘阮圖>、<日日憑欄洗耳聽>、<畫雲臺山圖卷>、<石濤上人像>、<大滌草堂圖>,戰爭後期更創作杜甫詩歌<麗人行>(1944);尤其是<麗人行>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一批皇族貴冑、儀仗鸞隊穿梭於林間,徐悲鴻看了讚嘆說:「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渾茫浩瀚,造景益變化無極,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謂爐火純青者非耶?」

傅抱石在抗戰期間創作的這些古代中國歷史、神話以及傳說故事,開創人物畫的嶄新面目。人物線條足以上窺魏晉衣紋,線條如春蠶吐絲,絲縷不斷,綿延不絕。人物神情深染魏晉玄學風標,楚辭神話則雲煙漫漫,江畔行吟則神思枯槁,〈麗人行〉描繪著盛唐詩人杜甫描述的楊貴妃出遊的詩歌,內侍擁簇、衣著華麗、人物雜沓不絕於途,踏青之間流露出難以揮散的時代憂愁,畫到白居易〈琵琶行〉故事,河邊波光瑟瑟、寒氣逼人,昔日教坊首席樂師已然嫁作商人婦,她的樂聲彷彿怨女低吟,恰好勾起白居易遠謫官宦的無限哀愁,同為天涯淪落人,偶然相逢卻聽得遭遇,不勝唏噓。傅抱石的人物總給人餘韻繞樑的感受。

傅抱石(1904-1965)西雨即景

傅抱石(1904-1965);西雨即景
設色絹本 1940年代 43x50.5cm
資料:《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65。《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19-221、269、277。《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94、107。

傅抱石(1904-1965)李白像

傅抱石(1904-1965);李白像
設色紙本 1963年作 131x61cm
資料:《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40、277。《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107。

傅抱石(1904-1965)麗人圖

傅抱石(1904-1965);麗人圖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72x32cm
資料:《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11。《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98。

傅抱石(1904-1965)鳴琴松聽

傅抱石(1904-1965);鳴琴松聽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87x32cm
資料:《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218、276。《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106。

傅抱石前往內地重慶之前,定居於南京,抗戰勝利再次遷回南京。這座石頭城在戰前最宏偉的建築莫過於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南京中山陵建造於1926年,北伐勝利後,1929年5月12日舉行中國國民黨奉安大典,備極哀榮。傅抱石不只一次創作中山陵,兩幅〈中山陵〉構圖相近。除此之外他也留下另一幅〈中山陵〉,採取仰式法,陵寢在最遠端。其中一幅〈中山陵〉標示年代1956年,這幅作品可看到左下方的墓室,接著看到墓道中央有碑亭、陵門,右邊墓道前方是牌坊。傅抱石採取平遠法,清楚地呈現中山陵的雄偉景象。中山陵背依紫金山,紫金山則綿延開展,逶迤數十里。近景的樹木筆觸虯健,山脈肌理則以「抱石皴」快速勾勒,顯示出傅抱石對於石濤捲雲皴的繼承與創新。因為渲染顯得比石濤的雲霧感更為堅實,或許這也是他從中川紀元的油畫所體驗到的厚重層次。南京博物院目前也收藏小幅同名作品〈中山陵〉,山脈以渲染為主,遠處表現工廠煙囪,並未有年代落款,因此被判定為1950年代。古今中外的畫家有時相近主題、相近構圖的作品,內容多少部分雷同。長流本〈中山陵〉尺幅更大,構圖宏大,運筆更加嚴謹。

傅抱石 中山陵 1950年代 設色紙本 53.1×68.6cm 南京博物院

傅抱石 中山陵 1965 設色紙本 51.5×68.8cm 南京博物院

南京中山陵為清朝被推翻之後,首次建造的開放性陵寢,參酌中西方陵寢的形制,折衷東西。中山陵依著山麓建造,分為牌坊,參道,進入陵門、碑亭,接著則是石階,拾級而上,抵達墓室。傅抱石從近景山脈高處眺望,觀賞者所在的位置近於明孝陵,遠處的山脈處為靈谷寺所依傍的山麓。相較於南博版〈中山陵〉畫面上的工業建設的煙囪,明顯表示中國解放之後的工業發展一片大好,長流本〈中山陵〉顯示出更多畫家本人的心目中的理想山水與現實風景的巧妙結合。

1950—1960年代傅抱石遊歷各地山川,創作不少山水畫,實踐石濤所言「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作理念。向來文人畫側重筆墨,忽視大自然的親身感受。明代文人畫推波助瀾的文人董其昌指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方能做一代「畫祖」,奠定繪畫嶄新里程碑。但是文人畫末流只剩臨摹古人作品,生機乏然。傅抱石繪畫成就在於不昧古人,以高度熱忱研究歷代繪畫史,終能出入古今,開創出自己的面目。他的作品氣勢磅礡、筆墨淋漓,總給人餘韻迴盪的無盡魅力。嶄新的面貌、濃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傅抱石藝術精神的獨特性,他將傳統水墨賦予新的形式與內容,帶向新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