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筆墨情誼:上款與題跋中的故事
本展覽以「一筆一劃,皆為知己;一題一跋,盡是傳承」為脈絡,引領觀眾走進于右任(1879-1964)、徐悲鴻(1895-1953)、張大千(1899-1983)、溥儒(1896-1963)、齊白石(1864-1957)等藝術巨擘的創作世界,我們不僅欣賞其筆墨的純粹之美,更解讀隱藏在「上款」與「題跋」中的人情故事、時代印記與鑒藏歷程,這不僅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人雅集,也是一部鮮活的藝術生命史。更多精彩展品將同步於現場呈現,誠摯邀請您蒞臨參觀鑑賞。
展覽的脈絡以三大主題為核心
首先,在【滄桑歷盡‧時代的印記】中,我們會先感受到那個動盪年代的力量,于右任用如刀刻般有力的筆法,寫下對國家的深情祈願;徐悲鴻畫的奔馬昂首向前,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徵;齊白石筆下的旭日東昇,本來充滿希望,卻因歷史背景而添上悲壯色彩;而汪兆銘的書法,筆勢中既有氣魄,也有糾結,如同他身處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矛盾。這些作品不只是藝術創作,更是時代精神的縮影,讓人走進歷史、感受那份沉重的情感與責任。
接著來到【以藝會友‧知己的迴響】,氣氛開始變得溫潤柔和,這一區說的是友情、懂得與珍惜,張大千以潑彩山水贈友,溥儒用硃砂松鶴祝壽,作品不只是畫,更是一份心意、一段情誼,這些畫作就像朋友之間的信,只是不用文字,而是用筆墨傳達心意。
最後,在【題跋印證:藝術的考據與品鑑】中,觀眾會看到作品「後來的故事」,楊仁愷、米景揚等重量級鑑藏家在畫上留下題跋,就像為作品蓋上身分證,也為它們留下時代的註腳,這些題跋不只是鑑定,更是一段段歷史的延續,讓作品從創作當下活到了今天。
因此,這場展覽不只是「看畫」,而是與一群跨越時空的大師相遇,你會在這裡看到他們的豪氣、柔情、矛盾與信念,也會在一筆一墨之間,聽見屬於那個時代的聲音。
其後,我們將為各位簡要導覽本次精選展品,誠摯歡迎各位先進蒞臨指教,與我們一同細細品味。
【滄桑歷盡‧時代的印記】
聚焦時代洪流在藝術家身上留下的烙印,他們在動盪歲月中創作的作品,超越了個人際遇,承載了深沉的家國情懷與歷史擔當,這裡的筆墨,不僅是藝術,更是時代精神的載體與民族氣節的鏗鏘迴響。
◆ 于右任〈有田無樹〉 魏碑書法對聯
藝術賞析:魏碑風骨與亂世祈願
此聯為于右任早期魏碑書風之代表,筆墨間凝鑄金石氣韻,於抗戰烽火中更顯精神力量,筆畫如刀劈斧鑿,起落收放之間盡顯斬釘截鐵之勢,成為民族堅韌意志的具象化表達,書於雲龍紋黃臘箋上,在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尤顯珍稀,聯文「有田皆種玉,無樹不開花」,以浪漫筆觸勾勒理想盛世的圖景,寄託著對戰亂中國土重建的深切期許,也展現了人們對和平與繁榮的殷切嚮往。
上款解讀:文武精神的時代共鳴
上款人「辭修先生」,即陸軍一級上將、抗日名將陳誠(1898-1965),爾後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此聯是後方文壇與前方戰場的精神共鳴,其剛正雄渾的書風,既是于右任作為監察院長的身份寫照,亦暗合受贈者作為軍人的鐵血氣質,它見證了二人歷經烽火與時代劇變的共同理想與未竟之憾,承載了一代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悲壯與蒼涼。
◆ 汪兆銘〈只知有國〉書法條幅
藝術賞析:行草筆墨中的慷慨與糾結
此作以行草體書就,筆法流暢勁健,在轉折處兼具方折勁力與圓轉牽絲,體現了書寫者嫻熟的技巧,然而,細觀可見頓挫與飛白,暴露了筆力遒勁之外的一絲掙紮與緊繃,彷彿是書寫者內心世界的無意識流露,字的結體修長挺拔,風骨嶙峋,恰如汪兆銘本人留給世人的文人政治家形象。
上款解讀:充滿矛盾的歷史證物
上款人「雨山長尾甲」(1864-1942),為日本近代著名漢學家與書法研究者,號「雨山」,一生潛心研習中國經史與碑帖書法,並與中日書畫名家往來密切,是推動兩國藝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學者與收藏家之一。 當汪兆銘以極富表現力的行草書寫「只知有國,不知有身」時,這不僅是一句政治宣示,更像是一種對自身抉擇的強烈辯白與心理構築,在烽火連天的 1940 年代,他將此作贈予日本漢學家「雨山長尾甲先生」,此舉在歷史的審視下顯得格外蒼白,也更加凸顯其時代處境的複雜與矛盾。 這幅作品,既是那個撕裂年代的特殊印記,也見證了個人氣節與民族大義之間的深層糾葛,成為歷史與書法交織下無可迴避的沉重見證。
◆ 汪兆銘〈江山風雪〉 書法對聯
藝術賞析:風骨猶存與內心寫照
此副對聯以行書寫就,筆勢沉穩,結構清秀,筆畫間流露出嫻熟的技巧和深厚的傳統功底,給人一種文雅從容的視覺感受。釋文「江山開眼界,風雪煉精神」是極具氣魄與哲理的佳句,字面上歌詠了一種以壯闊河山開拓胸襟、以嚴酷環境砥礪意志的崇高境界。
上款解讀:悲劇性承載的精神 自畫像與時代切片
上款人「潘伯鷹」(1905-1965),為當時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在文壇具有深厚聲望與影響力,其身分本身即承載重要的文化象徵,汪兆銘選擇將此作饋贈給他,清楚顯示出其仍積極與文化界保持聯繫,藉以營造政權的「文化合法性」與形象工程。 然而,當這句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話語,與書寫者汪兆銘在 1940 年的歷史身份與政治行動並置時,便產生了強烈的歷史反諷與深刻張力,這一方小小的上款,如同時代的切片,折射出知識分子在大時代洪流中所面對的複雜政治處境與艱難抉擇,也讓這件作品超越書法本身,成為見證歷史與價值觀衝撞的重要載體。
◆ 徐悲鴻 〈奔馬〉
藝術賞析:悲鴻墨骨與民族魂
這幅作於1944年的〈奔馬〉,是徐悲鴻藝術風格最成熟時期的代表,他融合西方寫實主義與中國筆墨精神,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悲鴻馬」,駿馬四蹄騰空、頭頸高昂,以一種一往無前的姿態向前衝刺,其以酣暢淋漓的氣韻與精準有力的線描相結合,使馬既具備西洋畫的造型準確度,又不失中國寫意畫的筆墨神韻,這匹馬是人格化、時代化的精神圖騰,象徵著在民族危難之際,整個中華民族的不屈意志。
上款解讀:鐵血見證的時代共鳴
上款人「梧生將軍」即抗日名將吳奇偉(1902–1953),字梧生,曾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及華南防衛總司令等要職,是華南地區重要的軍政實力派人物,為當時中國軍政舞台上極具代表性的將領之一。 徐悲鴻將這幅充滿力量的〈奔馬〉贈予前線指揮官,是一次「文膽獻武將」之舉,是後方文化界對前線將士的最高致敬與聲援,這幅作品因此成為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精神的視覺象徵,它的筆墨間,浸透了戰爭的苦難與民族的不屈。
◆ 齊白石 〈旭日東昇〉
藝術賞析:桃花源裡的磅礡氣象
這幅作於齊白石75歲「衰年變法」成熟期的作品,展現了畫家將民間趣味與文人筆墨完美融合後的獨特風格,畫面採用了經典的「三遠法」構圖,從近景的桃花村舍、松林,到中景的浩瀚江水、點點帆影,再到遠景的連綿山巒、燦爛雲霞與一輪紅日,層次分明,氣勢恢宏,齊白石獨創的「紅花墨葉」風格在此作中得到磅礡展現,充滿了民間藝術的熱烈生命力。
上款解讀:雙重悲劇的歷史文本
上款人「中村公使」、題跋者「汪精衛」(1883–1944)。這幅畫承載著雙重悲劇:其一,是藝術家個體的「生命滄桑」,落款「七十五翁齊璜」指向齊白石為自己「渡厄」增壽的獨特秘辛,承載著一位老人對生命的眷戀與憂懼;其二,是國家民族的「時代滄桑」,此作後被汪精衛贈予日本公使,畫中象徵光明與新生的「旭日」被強行賦予政治使命,成為一段屈辱歷史的沉默證物,它見證了藝術在歷史洪流中無法自主的命運。
齊白石(1864-1957)旭日東昇
【以藝會友‧知己的迴響】
引領觀眾進入大師們的私人交誼與精神世界,透過他們相互題贈、詩書唱和的作品,展現其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誼與純粹的藝術對話,這裡的每一幅書畫,都是知己之間心靈共振的見證,充滿了溫情與雅趣。
◆ 張大千 〈遠山含翠〉
藝術賞析:潑墨潑彩的渾融之境
這幅作於1980年的〈遠山含翠〉,是張大千晚年潑墨潑彩風格臻於化境的代表,畫面採用橫幅構圖,視野開闊,山巒走勢磅礡,畫家先以潑墨形成山體結構,再傾瀉石青、石綠,色彩與水墨相互衝撞、浸潤,產生了如寶石般璀璨、雲霞般迷離的效果,翠色從山體的脈絡與雲霧的呼吸中自然「含」蘊而生,虛實相生,是對宇宙元氣淋漓的生命禮讚。
上款解讀:超越語言的懂得與珍惜
上款人「瑞靄」即林瑞靄,是張大千旅美期間的英文翻譯與秘書。此作是林瑞靄來台探望時,大千先生所贈,他們的合作本身就是一種「以藝會友」——通過藝術,跨越了文化與語言的障礙,這份禮物,是藝術家將自己最珍視的藝術生命,饋贈給理解、陪伴自己的知己,是對這份「懂得」的最高認可與回應。
張大千(1899-1983)遠山含翠
藝覽窗前——長流揀選佳構(2025展期11月04日—12月07日)
藝術賞析:潑墨潑彩的渾融之境
這幅作於1980年的〈遠山含翠〉,是張大千晚年潑墨潑彩風格臻於化境的代表,畫面採用橫幅構圖,視野開闊,山巒走勢磅礡,畫家先以潑墨形成山體結構,再傾瀉石青、石綠,色彩與水墨相互衝撞、浸潤,產生了如寶石般璀璨、雲霞般迷離的效果,翠色從山體的脈絡與雲霧的呼吸中自然「含」蘊而生,虛實相生,是對宇宙元氣淋漓的生命禮讚。
上款解讀:超越語言的懂得與珍惜
上款人「瑞靄」即林瑞靄,是張大千旅美期間的英文翻譯與秘書。此作是林瑞靄來台探望時,大千先生所贈,他們的合作本身就是一種「以藝會友」——通過藝術,跨越了文化與語言的障礙,這份禮物,是藝術家將自己最珍視的藝術生命,饋贈給理解、陪伴自己的知己,是對這份「懂得」的最高認可與回應。 ◆ 張大千 〈潑彩荷花〉
藝術賞析:晚年潑彩的磅礡與精微
這幅〈潑彩紅荷〉是張大千晚年潑彩技法登峰造極之作,畫面以石青、石綠營造出煙雲流動、水氣氤氳的朦朧世界,在潑彩形成的混沌氛圍中,張大千以極具書法性的勁健筆線,一氣呵成地勾勒出四尺長莖,氣勢如虹,對芒刺一絲不苟的描繪,於最細微處見精神,盛開的紅荷在青綠色的包圍中成為視覺焦點,彷彿在混沌元氣中綻放的生命之光。
上款解讀:雪中送炭的生命禮物
上款人「楚戈」(1928–2022),為戰後臺灣重要詩人、書畫家與藝評家,亦曾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這幅畫是張大千在得知友人畫家楚戈(袁德星)罹患癌症後,主動題詞、贈送的寶物,此時的贈畫,其意義遠超藝術交流,它是一份精神的慰藉、生命的鼓勵與深切的關懷,這幅象徵著頑強生命力的〈潑彩紅荷〉,與楚戈並肩走過艱辛的抗癌歷程,是文人相重、患難見真情的典範。
張大千(1899-1983)潑彩荷花
設色紙本 1981年作 137x61.7cm
資料:《時間的刻度 臺灣美術戰後五十年作品展》,長流美術館,2003年3月,p.99。《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106。《繼往開來 長流四十週年紀念專輯》,長流美術館,2013年3月,p.98。《登峰造極 張大千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精選》,長流美術館,2013年7月,p.142。《江山萬里 張大千藝術展》,中國美術館,2014年1月,p.149。《千古傳奇 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長流美術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4月,p.110。《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12。《A BrIef History of Art in Taiwan》,文化部,2022年6月,p.167。《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198、311、315、封底。《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29。
◆ 溥儒 〈蒼松白鶴〉
藝術賞析:硃砂松魄與北宗風骨
此幅〈蒼松白鶴〉承襲北宗山水的雄渾氣象,更在色彩運用上展現大膽突破,畫面採用貫通天地之垂直構圖,兩株蒼松自左下盤桓而起,枝幹如虯龍探空,具擎天之勢。本作最奪目之處,在於溥儒捨棄傳統墨色,獨運硃砂繪寫松樹主幹,硃砂乃純陽至寶,寓意吉祥,此舉既是對受贈者的崇高禮讚,亦達到「色骨交融」的至高境界。
上款解讀:以藝為禮的深情厚誼
上款人「震武先生」即方震五(1901–1994),字震武,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中華民國資深將領,抗戰期間屢建戰功,戰後歷任要職,並熱愛書畫藝術,與文人名家往來密切。此作為祝賀方震五先生五十三歲壽辰而繪,溥儒以如此煌煌巨製為友人賀壽,其情誼之深、禮數之重,不言而喻,畫中松鶴長壽的寓意、題詩中「福長樂百年」的祝願,皆是藝術家對友人最誠摯情感的投射,這絕非應酬之作,而是為知己量身打造的深情饋贈,讓藝術成為友誼的至高見證。
【題跋印證:藝術的考據與品鑑】
從創作現場延伸至流傳歷史,聚焦於後世鑑藏家留下的題跋與印記,這些「朱痕翠墨」如同藝術品的履歷,記錄了其歷代遞藏與品評的過程,揭示了作品從個人饋贈成為傳世經典的背後,那一部由集體智慧共同寫就的鑑藏史。
◆ 徐悲鴻 〈雙貓圖〉
作品賞析:革新精神與生命禮讚
這幅作於1946年的〈雙貓圖〉,是徐悲鴻藝術成熟期的精妙佳構,畫中雙貓姿態各異:前方的貓雙目微闔,神情安然;後方的貓則目光炯炯,警覺地凝視前方,一靜一動,不僅象徵閒適與機警並存的生活節奏,也形成鮮明的動靜對比,使整幅畫面更具張力與層次感。 徐悲鴻巧妙運用空白,營造中國畫特有的空靈意境,同時透過貓咪曲線的呼應,構建穩定而富有節奏感的三角形構圖,他以墨色渲染貓身,濃淡層次自然過渡,精準表現毛皮的柔軟質感,貓眼則以細筆勾勒並輔以層次渲染,晶瑩透亮,瞬間賦予生靈神采。
題跋印證:權威認證的考據與品鑑
題跋者「楊仁愷」(1915–2008),中國近現代極具影響力的文博學者、書畫鑑定家與故宮體系重要領導人之一,他一生致力於文物保護、典藏與書畫研究,是中國博物館與文化資產領域的代表性人物。右側楊仁愷先生題跋:「徐悲鴻雙貓圖真跡。龢溪仁愷題。」這十三字鑑定,簡潔而權威,其直斷「真跡」,消除了任何關於真偽的疑慮;署名籍貫「龢溪」,表明嚴謹負責的態度,其所鈐印記與徐悲鴻原印形成時代對話,共同構建完整的流傳證據鏈,此題跋不僅驗證真偽,更引導觀者從專業角度欣賞作品,是藝術考據與品鑑完美結合的典範。
徐悲鴻(1895-1953)雙貓圖
◆ 齊白石 〈雁來紅鴝鵒圖〉
作品賞析:簡筆傳神的晚年風華
本幅〈雁來紅鴝鵒圖〉屬齊白石花鳥畫中經典題材,畫面佈局匠心獨運,上半部以斜垂的雁來紅枝葉為主體,葉色豐富多變,下方一隻鴝鵒(八哥)昂首而立,神情專注,與上方枝葉形成動靜呼應,全幅採「上繁下簡」之結構,充分體現中國畫「計白當黑」的美學智慧,齊白石以側鋒迅疾掃出枝葉,線條流暢自然,鴝鵒以濃墨寫意繪成,神態靈動,展現其「以簡馭繁」的高超筆墨控制力。
題跋印證:專業定名的價值背書
題跋者「米景揚」(1915–2003),為中國近現代著名書畫鑑定家、書法家與博物館專業學者,長期服務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文博體系,是中國書畫鑑定界具有代表性與權威性的重量級人物之一。畫面左下方米景揚先生題跋:「上世紀之一九四七年,白石翁作雁來紅鴝鵒之圖精品。辛卯中秋識於京,米景揚。」題跋明確標示創作時間與作者,並將畫作內容精確定名為「雁來紅鴝鵒之圖」,展現了題跋者深厚的傳統修養,其所下「精品」之評,是對作品藝術價值的權威認可,米景揚同時作為榮寶齋資深專家,其題跋兼具學術與市場雙重公信力,極大增強了作品的可信度與收藏價值。
齊白石(1864-1957)紅葉啼雀
結語
本導覽文所呈現的,不僅是十件藝術傑作,更是十段交織著個人情感、家國命運與歷史考證的立體敘事,從于右任的鐵骨祈願、徐悲鴻的戰時奔馬,到張大千的潑彩情深、溥儒的硃砂祝壽,再到齊白石筆下的生機與滄桑,以及汪兆銘留給後世的歷史拷問,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而楊仁愷、米景揚等鑑藏大家的題跋,則如同穿越時間的迴響,將這些作品的生命從創作瞬間延續至今,並在持續的鑑賞與研究中不斷豐滿,它們共同印證:中國書畫的靈魂,不僅在於筆墨本身,更在於其承載的人間情義、時代印記與那一部由無數知音共同寫就的流傳史。
希望本導覽文能成為您深入的嚮導,與我們一同凝視這些經典,感受筆墨之間那份跨越時空的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