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自二十世紀起,一批懷抱藝術夢想的台灣藝術家遠赴法國,深入世界藝術的核心,他們吸收現代思潮與創作技巧,將所學帶回台灣,翻轉本土美術的格局,他們勇於突破傳統,融合東西方語彙,開創出台灣現代藝術的新風貌,不僅豐富了文化底蘊,也為藝術產業注入源源不絕的創造力。
在抽象、版畫、雕塑與色彩實驗等領域,這些旅法藝術家表現出色,作品屢獲國際肯定,他們的精神與成就,成為後輩學習的典範,也讓台灣藝術在世界舞台上發出更璀璨的光芒。
長流美術館有幸與這批藝術家、其家屬及藏家長年深交,共同見證台灣美術的重要發展。回首過往,每一次交流、每一件館藏,皆承載著夢想與時代精神,期盼觀眾在欣賞作品時,也能感受到他們對台灣藝術的深刻貢獻,並體會本館「以人為本、以情入藏」的珍藏理念。
攜手相伴的藝壇知己 —— 長流美術館與旅法藝術家的真情歲月
黑色時期的詩人 張義雄
台灣印象光影傳奇 楊三郎
膠彩畫現代化的旗手 陳慧坤
廢鐵魔術師 武德淳
在台灣藝術發展的黃金年代,長流美術館不僅是藝術珍品的收藏者,更是許多旅法藝術家的知己與夥伴;像張義雄(1914–2016)這位「黑色時期的詩人」,他以剛毅堅持、誠懇率真的人格,於異鄉堅守藝術理想,展現藝術家最純粹的良知與誠摯情懷,年輕時即遠赴異鄉追夢,面對生活與創作的重重挑戰,長流創辦人黃鷗波伸出援手,除了資助旅費,也在精神上給予莫大支持,這份深情厚誼,張義雄銘記於心,多次以畫作回饋長流的知遇與相扶,許多早年未署名的作品,他更親自返台補上簽名,以示感念。這樣的情感,讓藝術不僅僅是收藏品,更成為兩代人之間深厚情誼的見證,今日長流珍藏的多件經典之作,正是這段難能可貴友誼最真摯的見證。
張義雄(1914-2016)靜物
張義雄(1914-2016)靜物
「台灣印象光影傳奇」著稱的楊三郎(1907–1995)家族,一生勤懇溫厚,勇於創新,待人寬和,為台灣藝術界樹立了兼容並蓄、敦厚有禮的典範,同樣與長流建立了深遠的合作與友情;他的兒子楊星朗、媳婦山本範子與長流合作無間,無論是大型展覽還是基金會的拍賣會,彼此總能攜手完成,不僅如此,家族每逢重大時刻,長流始終是深度參與的夥伴,這種跨越世代的關係,使藝術傳承更具溫度。
楊三郎(1907-1995)公園一角
楊三郎(1907-1995)滿園春色
而以「膠彩畫現代化的旗手」著稱的陳慧坤(1907–2011),如同台灣美術史上溫潤而堅韌的光芒,始終以誠信、創新為信念,引領膠彩藝術走向革新與傳承的新境界。他與長流畫會創辦人黃鷗波,既是摯友,更是藝術征途上的夥伴,兩人志同道合、情誼深厚,在1960至1970年代膠彩畫面臨困境時,攜手策辦展覽,凝聚同道,共同為膠彩畫爭取發展空間,這份彼此砥礪、風雨同舟的革命情感,讓膠彩畫的火種在台灣薪火不息,成就了這門藝術在島嶼上的傳承與新生。
1950年代,陳慧坤遠赴法國,浸潤於歐洲現代藝術的自由與多元,他將西方的構圖、色彩與光影語彙巧妙融入東方膠彩的底蘊,旅法歸來後的創作,更展現出詩意與現代感並存的獨特風格,無論風景、人物還是靜物,他的筆觸都蘊含著東西交融的深厚層次與時代精神。
陳慧坤(1907-2011)阿爾卑斯山
膠彩紙本 1973年作 96x130cm
題識:予於一九七三年孟夏,暢遊法國各地名勝古蹟,訪康布露山於時,目睹阿爾卑斯山,山勢雄□盤礡,拔地掃天萬餘呎,峯高接天,亙瑞士法奧義三國,極天下名山之奇秀,最高之峯三時積雪,兼有巨湖冰之奇美,蔚為壯觀。興之所至,而成此作。慧坤筆。
鈐印:慧坤
資料:《臺灣之光 近現代西畫美術名家精選集》,長流美術館,2011年12月,p.88。《世紀之光 近現代華人西畫名家精選集》 ,長流美術館,2011年9月,p.228。《繼往開來 長流四十週年紀念專輯》,長流美術館,2013年3月,p.286。《百年華人繪畫 西畫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32。《台灣綠水畫會第第三十屆會員暨第十屆 綠水賞 2020》,台北市膠彩畫綠水畫會,2020年8月,p.10。《藝術收藏+設計雜誌》,藝術家出版社,2022年12月,p.15。
陳慧坤(1907-2011)台北郊外內湖
陳慧坤(1907-2011)鬪技場
當代雕塑家武德淳(1953–)則以「廢鐵魔術師」之名著稱,個性謙沖內斂,對創作始終熱誠執著,善於啟發後輩,是當代藝壇極具感召力的藝術智者,他旅居法國,卻與長流美術館維持長年密切往來,每次返台,總會前來拜訪,與館方如老友般敘舊、分享創作心得。武德淳曾多次參與長流舉辦的展覽與活動,並在館方推薦下,參與國內外駐村計畫,他的新作也經常由長流首批收藏,多年來,雙方攜手推動現當代雕塑的發展,一路同行,共同成長。
這些情誼不僅體現在藝術創作的交流上,更深刻展現在收藏過程與家屬的支持中,許多作品來自藝術家的親自贈與、家屬的託付寄售,或由知交藏家轉介入館,逐漸累積成為長流美術館的重要典藏,這些畫作不僅是藝術成就的體現,更象徵著珍貴的情誼與深厚的信任。
當代資深藏家如蔡辰洲、林有福、陳澄清等,因長流一貫秉持專業與誠信的態度,亦陸續欣然釋出其多年珍藏的台灣旅法藝術家經典鉅作,包括席德進(1923–1981)、吳炫三(1942–)等名家代表作品,讓這些台灣美術史上的重要篇章得以妥善保存與延續,成為後世珍貴的文化記憶與藝術資產。
吳炫三(B.1942)非洲祖魯人
創作與出版的同行者 —— 推動台灣藝術走向世界
現代意境的編織者 陳景容
色彩變奏的世界公民 陳錦芳
靈魂之境的書寫者 高行健
當代藝博收藏家 陳朝寶
現代意象旅人 傅慶豐
長流美術館不僅與藝術家攜手創作,也在出版與推廣上成為他們最堅實的後盾,而藝術家的家屬同樣扮演重要角色,積極協助展覽籌辦、資料整理與藝術專書的出版,與長流一同守護台灣藝術的傳承,每當藝術家舉辦展覽或迎來人生的重要時刻,無論藝壇盛會、婚宴或發表會,都可見這份深厚的情誼與相知相惜的陪伴。
「現代意境的編織者」陳景容(1934–),開放進取、樂於助人,作品與人品皆充滿包容力,與同行間常懷欣賞、合作之心,廣受敬重,無論是大型油畫還是馬賽克創作,長流都多次為其舉辦個展與出版畫冊,甚至親自登門挑選展品,協助行銷推廣;長流桃園館的首場大展即以陳景容為主角,雙方共同見證台灣藝壇的蓬勃發展。
「色彩變奏的世界公民」陳錦芳(1936–)與夫人侯幸君,人格溫雅誠懇,關懷社會,具國際視野,樂於扶掖藝術後進,是台灣現代美術溫柔而堅毅的推手,也是長流重要的藝術夥伴,從台北到紐約,無論藝術館設立還是各大展覽宣傳,長流始終盡己所能地給予支持與實質協助;多件經典作品、限量版畫也因這層深厚情誼而進入館藏,讓台灣藝術家的成就被更多世界觀眾看見。
「靈魂之境的書寫者」高行健(1940–)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二十多年前,《中國時報》主編高信疆攜同旅居法國、尚未成名的高行健,拜訪長流館長黃承志,當時的高行健,畫風沉靜、內斂,與市場偏好的強烈風格截然不同,難以引起主流關注。
然而,正因他不隨波逐流,黃館長從其畫作中感受到一份孤獨的詩意與深邃的哲思,深受觸動,基於這份共鳴,黃館長被邀請在全臺最大的公益組織——扶輪社的聯合例會上,親自致詞推薦高行健,並積極推廣其作品,隨著第一波共鳴的出現,他的藝術逐漸受到藝文圈的關注,這段早期的支持與鼓舞,亦為高行健日後的成就埋下伏筆,2000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文作家,回首當年,那份低調而堅定的理解與扶持,不僅展現了長流一貫的藝術眼光與胸襟,更證明真正的藝術價值,終將經得起時間的淬煉,為世界所看見。
「當代藝博收藏家」陳朝寶(1948–),個性幽默豪爽,藝壇人脈廣泛,不僅創作多元,也熱愛收藏與分享,是極具特色的旅法藝術家,早年以漫畫專欄成名,旅居法國後廣蒐文物,無論在巴黎寓所或返台定居的瓏山林社區,家中都像一座私人博物館,收藏琳瑯滿目,充滿人文氣息。
他是現代主義畫家,水墨作品融合古典與當代風格,尤其擅長觀音像、歷史人物與三國題材,個性鮮明;西畫則展現超現實主義色彩。長流美術館長期關注並收藏其作品,曾於台北館舉辦個展,並多次邀請參與聯展,即便在市場景氣低迷時,他的作品仍受到藏家青睞,只要作品具創意、價格合理,長流一向積極收藏,展現對多元藝術的包容與「與藝術家同行」的堅持理念。
「現代意象旅人」傅慶豐(1961–)謙遜低調、勤奮踏實,始終保持學習與求真的精神,是同輩眼中德藝兼備的藝術家。早年遠赴法國,接受現代藝術洗禮,其創作融合現代主義與抽象語彙,畫面抒情且富動感,色彩明快、結構清晰,展現對東西方美學的靈活掌握。
返國後,他曾親自前往長流美術館修復自己的作品,留下難得的交流經驗。這些旅法藝術家以法國為創作起點,將新思潮帶回台灣,不斷激發台灣藝術創作的動力與靈感。
世代共築的藝壇網絡 —— 師友之誼與藝術傳承
台灣版畫教父 廖修平
藝壇運動史的行者 謝里法
沙龍浪漫使者 李元亨
長流美術館與旅法藝術家間的情誼,更像一張代代相傳的人脈網絡,版畫大師廖修平(1936–)「台灣版畫教父」,真摯謙和,專注教學與創作,常以提攜後進、推廣台灣版畫為己任,藝德藝心備受推崇,他的經典石版畫、銅版畫,常由藝術家親自挑選贈與長流,數十年來彼此交流不斷;謝里法(1938–)則以「藝壇運動史的行者」身份,為人淡泊名利,治學嚴謹,廣結藝術良師益友,是藝壇敬仰的學者型藝術家,長年來,不論是展覽籌辦或專著出版,長流亦時常給予關注與支持;李元亨(1936–2020)「沙龍浪漫使者」則以巴黎畫沙龍學會發起人身分,多次與長流合作舉辦沙龍展覽,積極推動台灣藝術家在法國的交流,將台灣藝術的美好推廣至國際。
當代台灣藝壇的蓬勃,不僅來自藝術家的努力,更有賴於世代之間薪火相傳的力量,這份傳承與連結,持續為台灣藝壇注入不竭的動力,也將更多希望與榮光帶向未來。
結語|台灣美術的情感地景
這些溫暖動人的故事,是長流美術館與台灣旅法藝術家共築的情感地景,每件作品、每一次合作、每一場聚會,都是友誼、信任與藝術夢想的美麗結晶,長流美術館不僅見證了台灣藝術家在異鄉的奮鬥與逐夢,也成就了台灣美術史上一段段最真摯動人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