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
洽購服務
張大千(1899-1983)遠山含翠
設色紙本 1980年作 57x136.5cm
資料:張大千《遠山含翠》,1980年作品,鏡框 設色 大風堂訂製仿宋羅紋宣紙,57x136.5公分。《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73月,p.196-197、310。《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4-5。
上款人:「瑞靄」即林瑞靄,為張大千居美期間的英文翻譯及秘書,此作為其來台探望大千先生時所獲饋贈。
此作品擁有重要權威出版著錄:《摩耶精舍書畫錄(一)》手工抄錄本。本件《遠山含翠》查閱摩耶精舍張大千祕藏寶笈《書畫錄》有比照與《石渠寶笈》紀錄內府收藏書畫的格局,將大千的重要創作書畫作品,作一完整詳實的文字紀錄資料,其紀錄方式亦等同內府標準,畫品,尺寸以幾尺幾寸為單位、題畫內容,上款人為何人,創作時間,及鈐印等。此舉慎重精確,對後世考查、鑑定張大千作品實為重要。

池光樹影|陳澄波與楊三郎的嘉義之約
張大千(1899-1983)雙清圖
從嘉義出發的畫中情誼
嘉義,是風景畫家夢中的舞台,從舊城轉型的過程中,公園不僅是地景,更是歷史與記憶的容器;本主題以「嘉義公園」為共同出發點,邀請觀者走進兩位台灣近代繪畫巨匠——陳澄波與楊三郎——筆下的世界,看見他們如何以各自的視角與筆觸,書寫這片熟悉又深情的土地。一處池水波光粼粼的公園,在兩人眼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情感語彙: 1930年代的陳澄波,以鮮明色彩與幾何構圖,刻劃出都市化進程中的生命躍動;而戰後的楊三郎,則以光影層疊與自然筆調,沉靜地描繪風景背後的心靈流動。
陳澄波(1895–1947)與楊三郎(1907–1995),一位是日治時期本土油畫的旗手,一位是戰後台灣風景畫的拓荒者,兩人皆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回台後共同創立台陽美術協會,致力於推動本土藝術教育與展演制度,這份對於藝術的熱忱與理想,成就了他們跨越時代的精神交會。 儘管生命軌跡不同,兩人始終在畫布上展開無聲的對話,兩人雖未曾於同一時間描繪相同地景,但他們的作品,正如兩條交錯的河流,在台灣美術史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