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 黃山雲海/行書 | 專家講畫 蔡介騰
〈黃山雲海〉摺扇是張大千於1940年所繪,是以他喜愛的一首詩作,「蓬池幾回乾,桑田幾番改。誰信天地間,竟有山頭海。」他多次以這首詩來作畫。這件作品主要為表達,黃山的雲海美景,由天上傾流而下的瀑布,腳下的雲海,源源不絕的翻滾著,如池水般未曾枯竭。畫裡的群山繚繞,冒出山頭海。畫裡兩位高士結伴同行,遊山觀雲海,雲煙變幻莫測,彷彿置身於虛幻迷離的空間。令人讚賞黃山的美,張大千曾經三次上黃山觀賞它的萬千變化,所以後來有許多以黃山為題的作品。
其中如1938年所做的摺扇〈黃山雲海〉以同樣的詩句創作,構圖採水平的形式布局,一位老翁站在右側的山崖步道上,遠望群山萬壑,雲海縹緲,畫中借由人物的視角,帶引觀者欣賞畫裡的風景。
在1940年所畫的折扇,背後是以行書寫著;登黃山始信峯舊作的詩句,這首詩常見於他的畫幅題款。「題詩好付猿猱(ㄋㄠ)讀,澹(ㄉㄢ)月空濛有嘯聲。」可見張大千的浪漫情懷,在詩文當中傳達與黃山景物的融洽情景。
摹本與自運~論敦煌壁畫對張大千繪畫風格的陶染︱大藝術家 評介撰文:劉芳如
張大千誕生於四川內江,逝世於臺北的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畢生足跡遍歷海內外,其間不斷地師古開今,作品質量精彩且風格多元,絕對稱得上是現代藝壇中的「百變巨匠」。五十歲以前,張大千展現最大氣魄的壯舉,莫過於民國卅至卅二年(1941-1943)的「敦煌之行」了。歷時兩年七個月的潛心臨摹,他率領門生和青海喇嘛畫師共同完成了將近三百件敦煌壁畫摹本,自此,他的畫風擺脫早年學習文人畫時期的溫婉格調,轉趨於瑰麗雄奇、氣象恢弘,同時亦兼融有裝飾藝術的美感。
目前張大千敦煌摹本的典藏重鎮,莫過於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和成都的四川博物院。另外,長流美術館也收藏了十二件摹本,於私人美術館中相當難得。本影片遴選其中數件,略為之介,並探析摹本與其自運作品之間的交集,援以理解敦煌藝術對張大千畫風中年轉型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