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生平
張大千本名張正權,後改名張援、張諠、張爰,小名季,字季爰,法號大千,別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大風起兮,出生於四川內江,祖籍廣東番禺。1899年生於四川省內江縣。1905年由長姊啟蒙課讀。1907年隨長姊從母習畫,以單線白描花卉走獸。1911年就讀天主教福音堂學校,接受新式教育。是年長姊出嫁,同年八月不幸病故。1914年就讀重慶求精中學。後聞江津中學張鹿秋先生學識淵博,乃轉學該校,就讀一學期。1917年與二哥善孖東渡日本京都學習染織藝術。1919年由日本返滬,投拜於湖南衡陽名儒曾熙(字子緝,別號農髯)門下,題名為蝯,取號季爰。旋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出家至松江禪定寺為僧,法號「大千」。三個月後還俗,返回四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再度赴滬,從江西臨川名書法家李瑞清(字仲麟,號梅庵,又稱清道人)習書法。曾李二師原為至交,曾師喜石濤,李師喜八大,均對先生影響至深。1920年李師梅庵逝世,年五十四(1867-1920),與曾師併理後事。於李師安葬後返回四川。 1921年借寓上海李薇莊宅潛心鑽研書畫,舉凡歷代名家傑作,無不用心臨摹,融會貫通。且精涉於古書畫的收藏。1922年與黃君璧訂交於廣州。1923年隨仲兄善孖卜居松江,期間作畫喜臨仿石濤。1924年時與上海文藝界同道往還,參加「秋英會」雅集,以詩、書、畫三絕即席揮毫,嶄露頭角。並於是年初識常州詞人謝玉岑,結為知交。此時期即開始蓄霸。1925年父懷忠公逝世。同年,於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行首次個人畫展。1926年周覽國内名山大川,初上黄山,領略山川靈氣,其後日本漢學畫者稱之為「黃山畫派始祖」。與溥心畬論交。1929年二上黃山。任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幹事委員。與葉恭綽、徐悲鴻等人結為至友。1930年曾師農鬢逝世,享年七十歲(1861-1930)。同年,結識張群(岳軍),成為莫逆之交。1931年與仲兄善共赴日本,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並審定作品。1932年全家移居蘇州「網師園」。在友人邀請下遊韓國金剛山。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之聘,任藝術系教授,每週授課二次。參加巴黎「波蒙博物館」主辦之「中國近代畫展」,「荷花」一軸為該館購藏。1934年三上黃山遊歷,同年在北平舉辦畫展,並於冬末納楊宛君為三夫人。1935年在北平舉辦第二次畫展,筆下大幅黃山奇景,震驚藝壇。首次在英「伯靈頓美術館」展出作品。1936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撰序,推許先生為五百年來第一人。五月,與方介堪、于非闇在北平舉行書畫篆刻聯展,後於上海舉辦畫展。同年,母曾太夫人逝世,遷居北平頤和園。1937年在上海舉行大規模個展。是年盧溝橋事變起,返北平接眷時,遭日人軟禁。1938年用計逃離北平,輾轉經滬、港返蜀,卜居成都灌縣青城山之上清宮。1939年遊劍門,又與黃君璧同遊峨嵋。於成都、重慶舉辦個展。1940年束裝赴甘肅,禮佛敦煌,因善孖二兄病逝重慶(1882-1940),倉促返渝。同年,長子心亮病故。1941年再赴敦煌,歷時兩年七個月,潛心臨摹上自元魏,下迄西夏之千年壁畫二七六幅。1942年邀請好友謝玉岑之弟謝稚柳前往千佛洞相助。1943年臨摹工作結束。八月,返回四川繼續製作。是年冬,出版「大風堂臨摹敦壁畫」一書。1944年一月,「四川美術協會」舉辦「張大千臨撫敦煌壁畫展覽」,於成都展出四十四幅,轟動一時。五月,移往重慶展出。「四川美術協會」並出版畫展專冊,彙刊有關評論。是年夏天,再度隱居青城山潛心創作。1945年抗戰勝利重返故。借寓成都覺昭覺寺,完成四屏丈二大「荷花」,八屏「西園雅集」等巨幅,並於成都展出。(通景大墨荷一作,現由國立歷史博物館珍藏)。1946年先後參加上海、法國巴黎「賽那奇博物館」、及聯合國文教組織在巴黎「現代美術博物院」舉行之畫展,展畢後繼續應邀至倫敦、日内瓦、捷克布拉格等地展出。同年購藏「韓熙載夜宴圖」、「瀟湘圖」、「江提晚景圖」等名作。1947年在上海舉辦畫展,並出版「大千居士近作」第一、第二集,及彩色精印「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第一集。同年,迎徐雯波為四夫人。1948年前往香港,舉辦扇面書畫展。1949年首次來臺,在臺北青年會舉行畫展。是年底,返川接家眷赴香港暫居。1950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印度新德里舉畫展,並出版「大千畫展」專輯。1951年返港暫居,舉行個展,並出版「張大千畫集」。1953年赴美訪友後,再次來臺舉辦畫展,以傑作十二幅贈予巴黎市政廳珍藏。1955年在巴西聖保羅購地,修築中式庭園「八德園」。同年,「大風堂名蹟」四巨冊於東京出版 ,並舉行「張大千書畫展」。1956年四月,於東京展出敦煌壁畫,朝日新聞社出版「張大千臨摹敦煌石窟壁畫展」專刊。首次歐洲之行,觀賞西方藝術。於法國尼斯的「加尼福尼亞別墅」,與西畫大師畢卡索把晤論畫,互贈作品,此次會面,被西方報紙譽為「藝術界的高峰會議」、「中西藝術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代」。1957年初患眼疾,赴美就醫。1959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首舉行「張大千先生國畫展」,于右任先生主持揭幕。1962年春赴日本橫濱旅游。夏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大規模「張大千畫展」,展出「青城山四通屏」潑墨山水新作。同年,香港大會堂落成,香港博物館舉辦「張大千畫展」以為開幕首展。1963年六屏巨幅通景「荷花」於紐約展出,並出版「張大千畫展」專輯,由「讀者文摘」以美金十四萬元高價購藏,創現代國畫售價最高記錄。於東南亞新加坡、科隆、吉隆坡、怡保、檳城等地舉辦「張大千畫展」。1964年回臺訪友,並於檳城、泰國、德等地展出作品。1966年在巴西聖保羅、香港舉辦畫展。受西德航空邀展,並將展出之五十件畫作悉數購藏。1967年陸續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博物館」、「卡米爾萊克美術館」舉辦畫展,並出版目錄。後於香港舉行近作展,由張燦良出版圖錄。同年,在臺北「國立史博物館」主辦「張大千近作展」,盛況空前,創畫展參觀人數新紀錄。1968年一月,返國歡度農曆新年。二月,獲頒中國文化大學榮譽哲士學位,並訪問金門。三月,應邀至舊金山史丹福大學作學術演講。四月,返德園度七十歲生日,是年由巴西遷居加州「可以居」。1969年將敦煌壁畫臨摹本六十二件捐贈予「國立故宮博物院」,並舉辦特展。遷居美國加州,先後落腳於「可以居」、「環篳盦」。1971年春節遷居美國「環篳盦」。於香港大會堂舉近作展,並出版專輯。同年,四兄張文修辭世。1973年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先生捐贈歷年創作一百零八幅,教育部頒贈紀念狀並舉辦「張大千先生創作國畫回顧展」。同年,由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張大千畫集」。1975年九月,提供三十年來所繪精品八十幅參加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之「中西名家畫展」。同年,國家歷史博物館舉辦「張大千早期作品展」。後出借代表作品六十幅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與韓國「韓中藝術聯合會」在漢城「國立現代美術館」合辦之「中華民國當代畫展」。1977年由臺回美國舊金山「環篳盦」小住,即返臺北。六月,應臺灣省政府之邀,於臺中舉行近作展。於臺北士林外雙溪籌建「摩耶精舍」作回國定居之所。1978年應邀於高雄舉行「張大干畫展」八月摩耶精舍落成,遷入新居。1980年舉辦「張大千書畫展」。1981年二月,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近作展。三月,應邀提供作品參加法國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之「中國國畫新趨勢展」。七月,於摩耶精舍開筆繪製「廬山圖」。1982年獲蔣總統經國先生頒贈「中正勳章」。十一月,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先生作品參加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之「中華當代畫展」。1983年元月二十日,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近作展,巨幅「廬山圖」一併隆重展出。四月二日,上午八時一刻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年八十五歲。
張大千 拍賣市場成交紀錄
張大千 作品集
張大千(1899-1983)雨浥紅蕖圖
張大千(1899-1983)黃山擾龍松
張大千(1899-1983)歲寒三友手卷
張大千(1899-1983)彩荷圖
張大千(1899-1983)潑墨湖山勝迹景
張大千(1899-1983)闊浦遙山
設色紙本 1977年作 102x193cm
資料:《近代百家書畫名蹟集粹》,長流美術館,1990年12月,p.40-41。《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85。《登峰造極 張大千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精選》,長流美術館,2013年7月,p.104。《江山萬里 張大千藝術展》,中國美術館,2014年1月,p.94。《典藏古美術 256》,典藏藝術家,2014年1月,封底。《千古傳奇 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長流美術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4月,p.68。《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16。
張大千(1899-1983)湖山隱居
張大千(1899-1983)人家在仙掌
張大千(1899-1983)黃山
張大千(1899-1983)耄耋圖
張大千(1899-1983)憶寫富春江嚴陵瀨圖
張大千(1899-1983)牧牛圖
張大千(1899-1983)潑彩荷花
設色紙本 1981年作 137x61.7cm
資料:《時間的刻度 臺灣美術戰後五十年作品展》,長流美術館,2003年3月,p.99。《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106。《繼往開來 長流四十週年紀念專輯》,長流美術館,2013年3月,p.98。《登峰造極 張大千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精選》,長流美術館,2013年7月,p.142。《江山萬里 張大千藝術展》,中國美術館,2014年1月,p.149。《千古傳奇 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長流美術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4月,p.110。《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12。《A BrIef History of Art in Taiwan》,文化部,2022年6月,p.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