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 生平
黃賓虹本名懋質,又取名元吉,又因諱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質,字樸存。用別號甚多,以賓虹為最。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生於浙江金華。1864年生於中國浙江金華城西之鐵嶺頭街。1869年自六歲從師就讀後,開始仿效作畫。在父親和蒙師影響下,從小喜愛繪畫。臨摹家藏的沈廷瑞(樗崖)山水冊,深得老師親友贊許。1870年讀書頗有悟性,在父親督教下,開始讀許氏《說文》。到了七歲,識字千餘。1873年隨父遊覽杭州時見王蒙山水畫幅,印象很深,細心臨摹。1874年開始學篆刻,臨刻鄧石如的篆印十多方。1879年考取金華麗正、長山兩書院值課,以課賞費(獎學金),自購文具,習畫益勤。1884年被舉推薦進安慶敬敷書院學習。1885年春出新安江,經杭州、南京至揚州,遊覽大江南北山水,沿途寫生。1886年由揚州回歙縣,應試獲取。改名質。和同邑洪坑村洪藎臣之女四果結婚。1888年適逢父親在金華經商遭虧纍。當即結束所有業務。在金華協助清理帳務。長女映寶生。1889年父親商業經挫折後,無意繼續,清理債務後,僅留四弟黃贊在金華做學徒,二妹三妹分別安排在裏鄭鄭氏和雅方埠金氏作童養媳,其余全家遷回故鄉歙縣潭渡村。
1890年學畫廢寢忘食。公遷回潭渡村后,安於貧窮,在家專門研究制墨方法。1897年由歙縣赴安慶,就讀敬敷書院。1899年被人以「維新派同謀者」罪名,密控省垣,幸事先獲悉,立即離開,經杭州赴上海,往河南開封。1905年『中國革命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推孫中山為總理。此時正常壯年,精力充沛,一面管理業務,一面在學校教課,同時還進行著一些秘密活動。1906年與許承堯、汪律本、江暐等,成立『黃社』。名義上研究黃宗義學思想和詩詞,實際宣傳革命思想,意在反對清朝統治。1907年孫中山派人聯絡會黨在中國南部連續發動武裝起義.公私鑄銅幣被人告發,聞訊連夜避往上海。1908年一度赴南京文藝學堂講西漢學,以經術鼓吹革命,為一般頑固派士夫所反對。應沈曾植之約赴安慶。1921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美術部主任。1925年任上海市博物館臨時董事會董事。辭去上海商務印書館職務。1926年復任神州國光社編輯。春,發起組織『藝觀學會』,全名為『中國金石書畫藝觀學會』,為實際負責人,主持《藝觀》畫刊及雜志編務。1929年擔任中國文藝學院院長,一學期后辭院長職,專任教授。1931年『中國畫會』在上海成立,公曾參加籌辦工作,被選為監察委員。1933年 回滬后復任暨南大學之聘,任文學院國畫研究會導師。創立『百川書畫會』。1934年百川書畫會于三日起在上海社舉行第一屆書畫展覽會,有黃賓虹、劉海粟、柳亞子、潘天壽、何香凝、王濟遠、俞劍華等三十余人作品。1935年與幾位畫友在劉海粟家聚會談藝,大家趁興揮毫,合作了一幅《蒼鷹松石圖》。1936年夫人(四果)於歙縣病逝,享年六十九歲。因病留滬,先由宋若嬰率子女回歙縣治喪。1937年應北平古物陳列所邀請鑒定故宮南遷古畫。應聘兼任國畫研究室導師及北平藝術專科學教授。1941年北平文物研究會推為美術館館長,婉辭不就。1943年在上海,滬上好友傅雷、張元濟、吳仲垌、鄧秋枚、陳叔通、秦更年、高吹萬、姚光、王秋湄及女弟子朱碩英、顧飛等為慶祝公八十壽誕舉辦了『黃賓虹八十書畫展』。展覽會經過一番籌備,於十一月在上海舉行。出版《黃賓虹先生山水畫冊》及《黃賓虹書畫特刊》。因其不願開個人展覽會,此是生平第一次。畫家劉海粟評價說:『一九四三年,黃賓虹八十大慶,傅雷為他舉辦首次個展,這是一件有歷史意義的工作。』1944年任教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48年杭州藝專在外西湖展出公所藏之部分古今名畫四十幅,免收門票,任人觀覽,以八十五歲高齡,自始至終親自參加接待講解,答復詢問,不厭其詳。1949年中華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仍任杭州美術專科學校教授。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成立,當選為該會委員。並被聘全國第一屆美術展覽會審查委員。常在玉泉、靈峰一帶遊覽寫生。1950年被選為浙江省人民代表,出席浙江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1953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與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聯合于外西湖美院大禮堂舉行隆重慶祝會,慶祝老人九十大壽。1954年出席華東美術家協會成立大會,當選為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公布,欣然作《蒼松圖》為祝。赴上海參加華東美術家協會舉辦的『黃賓虹先生作品觀摩會』,并舉行座談。《黃賓虹山水畫冊》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發行。1955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一月,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讀書、作畫如常,接待客人和平時一樣健談。二月初飲食顯著減少,胃部不適,東西吃不下。未經過檢查,當普通胃病治療,在家醫治,無療效。漸臥床不起,時常拿起放著床頭紙筆,躺在床上作詩,曰:『詩可解病,畫可驅魔』。三月初,病勢加重,時常昏迷。三月二十五日晨三時三十分逝世于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享年九十二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李濟深及中國美術家協會發來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