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傳奇

林玉山〈歸途〉

林玉山

林玉山 <歸途> 1944年 水墨膠彩紙本 125x168cm
臺北市立美術館 典藏  文 / 黃承志

畫作說明

<歸途>是台灣著名畫家林玉山在日治時期的最後一幅鉅作,繪於1944年,當時正值大戰末期兵荒馬亂,唯一的官展府展也被迫暫停,隔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而本畫正是1944年參加第十屆台陽美展的作品。
林玉山教授為台灣膠彩水墨之父,膠彩畫是日本統治台灣以後,為了打破中國水墨畫臨摹抄襲的陋習,鼓勵藝術工作者從寫生入手,以傳統的筆墨線條為基礎,敷以天然岩石粉末等顏料、細心繪製而成的一種新畫種,題材多為風景、花果、樹木、人物、動物、生活即景等等,一種親切、豐富、唯美的新面貌,有人稱之為東洋畫,其實是源自中國唐宋的院體重彩繪畫。

林玉山 照片

林玉山 照片

<歸途>描繪一農村婦女牽著一頭水牛,在回家的途中,水牛悠閒的緩步前行,神情自若,尾巴搖擺拍腿,活潑自然,牛的安分、忠實、溫馴的性情表露無遺、栩栩如生,牛背上揹著一束甘蔗,準備回家休息,農婦手執韁繩、戴斗笠、包著白色頭巾、戴著防曬手套,穿藍色衣褲,身披衣工作圍裙,目視前方行進,圍裙布滿補丁,並打著赤腳。反映當時農村儉樸的風氣和刻苦的精神,將台灣婦女無怨無悔、任勞任怨,堅毅不拔的表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是當時台灣鄉下農家生活的寫照,溫馨感人。
<歸途>捕捉農婦牽水牛回家的一剎那,構圖嚴謹扎實、色彩典雅柔和樸實、筆觸線條優美流暢、人物動物的神態自然逼真,農婦的壯碩堅韌、耐勞、認份的表情,非常傳神且使人倍感親切,融合西畫素描與中國筆墨,以及膠彩細緻的風格,是難能可貴的精品。

來龍去脈

1945年,第二年台灣光復,國民政府來台,百廢待舉,滿目瘡痍,有一天新竹膠彩畫家范烱亭在新竹州廳閒逛時,無意中發現這幅畫掉落在地上,無人聞問,也沒有人管理,一看竟是林玉山的作品<歸途>,原本就是二折式屏風,而且已經破損,可能肇因於戰爭末期,接著日人投降後各自逃命,自身難保,根本無暇照顧此畫,而國民政府也尚未派人接管的空窗期,所謂的無政府狀態,范烱亭本能地揀起,並帶回自家保管。

長流畫廊接管<歸途>

事隔三十年後,長流畫廊已經開始舉辦各種展覽活動,范烱亭與先父黃鷗波,是相識多年的畫友,都是榮獲第一屆省展特選的畫家,他提起林玉山<歸途>之往事,並把這幅畫帶來給先父看,說明畫幅太大,無處可掛,加上畫心殘破,希望幫忙處理,最後雙方協議由長流畫廊以一幅林玉山較小幅的<水牛>畫作與范烱亭的<歸途>交換,並補貼一萬元成交。當時林玉山作品一般小幅畫作行情約5000-6000元,此時期軍公教的每月薪資大約2000元上下,銀行業屬金飯碗,大約3000元左右。

197909林玉山教授畫集

19830101溥心畬、黃君璧、張大千、林玉山四大家精品展

<歸途>修復,脫胎換骨

接管<歸途>後的重要工程即是整理修復,因為原作是雙曲屏風變成二幅一半的作品,中間還有一條縫隙,所以第一步必須請裱畫師將畫作兩部份接起來,然後由家父先大略填補顏色,再請林玉山老師幫忙,在其全心全意地修補不足處之下,力求保持畫作的原有的韻味,但又不能過於突兀,一切修復塵埃落定後,為了便於保管,便決定將其裱成一個框,雖然體積較大,但可避免經常摺疊汙損之弊。
民國68年七月長流畫廊新廈落成,首展為「林玉山六十回顧展」, <歸途>是那次展覽最受矚目的作品,不久就被新萬仁製藥林董事長收藏,成交價為三萬七千元。

19790701大樓改建完成,重新開幕,首展展出「林玉山教授作畫六十年回顧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接手典藏

民國75年9月,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及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接任台北市立美術館第一任館長,上任後便積極徵集前輩畫家代表作品,林玉山教授自薦「歸途」,當時林董事長把這幅畫寄放在台中三采藝術中心展出,開價40萬,最終議價結果林玉山教授以37萬買回,輾轉之下又物歸原主,民國76、77年台灣正值經濟起飛,股市、房市、藝市都大好,林老師的畫價也順勢調整為每號2萬元,「歸途」尺寸約為100號,市值達到200萬元,林玉山老師以七折優待總價140萬元給北美館典藏,後來依館方規定進行二次議價再降價2萬元,最終以138萬台幣成交,成為台北市立美術館鎮館寶之一。

附記

民國98年8月7日郵政總局發行台灣近代畫作郵票,林玉山<歸途>與<雙牛圖>,獲選發行。
林玉山(1907-2004)台灣著名畫家,20歲入選第一屆台展而聲名大噪,任師大美術系教授、歷任全國全省美展審查委員及評議委員,主攻花、鳥、蟲、魚等動物、人物、風景等都相當生動自然、神形兼備。第四屆台展獲特選作品<蓮池>被文化部審定為國寶(現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是台灣近現代畫家第一件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