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短片

徐悲鴻〈人物〉

Featured Video Play Icon

長流寶笈〈蔣碧薇素描〉〈裸女〉品畫論

評介撰文 / 亞洲大學附設現代美術館館長‧美學藝術學博士 潘 襎

徐悲鴻〈蔣碧薇素描〉炭筆紙本  36x49cm  臺北長流美術館藏

徐悲鴻〈裸女〉1927  油彩畫布  41x51cm  臺北長流美術館藏

長流寶笈〈麗麗像〉〈青年像〉品畫論

徐悲鴻〈麗麗像〉油彩木板  48×38.5cm  臺北長流美術館藏

徐悲鴻〈青年像〉油彩畫布  70x51cm  臺北長流美術館藏

作品賞析

徐悲鴻是中國近代偉大教育家與融會東西藝術的畫家。他將近代西方學院古典主義傳統引進中國,在美術學校體制上開花結果。他出生於清季,經歷洋務運動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潮之後,成長於民國肇建的動盪階段,又經對日抗戰的艱辛歲月,最終則是國共內戰以及共黨建政初期,在奠定社會寫實主義傳統之初,不幸英年早逝,無法延續藝術成就;幸運的是,他沒有經歷十年文革浩劫,免於遭受身心摧折。

徐悲鴻於1895年生於江蘇宜興。宜興位於太湖西岸,物產豐饒,盛產陶土,陶業生產遠近聞名。晉朝周處革新除害,以為洗面革新的楷模,近代畫家吳冠中與徐悲鴻亦有同鄉之誼。

晚清,中國並無近代化教育設施,徐悲鴻父親達章先生精通詩書畫,在村中設帳授徒。徐悲鴻在父親教誨下,九歲學習四書五經、山水、人物、花鳥。1905年9月2日,那年徐悲鴻才十歲,清政府發布上諭,宣布「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長達一千五百年的科舉取士制度廢除,中國廣大讀書人頓失傳統出路。1911年武昌起義,長達數千年封建制度遭受推翻,國政不安,再者宜興連年水患成災,13歲徐悲鴻跟隨父親到各地,以筆下山水、人物、翎毛、代書以及篆刻謀生。徐悲鴻早年飽經動盪顛波之苦,淬鍊他的心靈,也讓他終身與筆墨為伍,逐漸地他選定藝術作為奉獻這個苦難國家與民眾的志向。十七歲隨父親到上海謀生,不久父病返鄉,獨扛家計,擔任吳興女子師範學校、彭城中學、以及始齊小學美術教師。

徐悲鴻少年即具繪畫天賦,臨摹時事插畫家吳友如、海上畫派畫家任伯年作品。吳友如精通人物,長年為《點石齋畫報》畫師,該刊發行於1884年,停刊於1898年。《點石齋畫報》老少咸宜,本為申報之副刊,不意卻啟蒙東西文明、傳布新知的最佳媒體,內容及於在地時事、國內外戰況、朝政、外交關係、科技新知,此外也有奇聞軼事、民間信仰的因果報應,總計發行4600餘幅石印線描版畫,鼓動近代東西文明交流,啟迪國內民智。《點石齋畫報》畫師有十餘人,吳友如最富盛名,作品採用融會西洋傳來的透視法,並且活用傳統繪畫技術,不只如此,他也精擅人物、仕女、古典民間題材,對於早年徐悲鴻影響頗具。

徐悲鴻(1895-1953)蜀葵迎夏

徐悲鴻(1895-1953);蜀葵迎夏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80x34cm
來源:蔣碧微舊藏
資料:《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74。《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90-91。

齊白石(1864-1957)/徐悲鴻(1895-1953)紅花映竹

齊白石(1864-1957)/徐悲鴻(1895-1953);紅花映竹
設色紙本 1942年作 96x34cm
資料:《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32。《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199、274。《品畫錄》,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4月,p.105。

徐悲鴻身處新舊交替的時代,身為長子,家境貧困,肩負沉重家計,不改一心向上,往外探求新知。徐父去世後,1915年徐悲鴻再到上海,以插畫、廣告維生,水墨作品〈馬〉獲得嶺南派名家高劍父、高奇峰兄弟賞識,翻印為作品。隔年徐悲鴻進入震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課餘積極從事繪畫學習。康有為乃清末保皇黨領袖,民國肇建後一度蟄居上海,請徐悲鴻描繪亡妻肖像,畫成徐氏獲得稱許。康有為當時已經高齡,遍示所藏碑帖為這位少年一一講解。康有為的北碑心得與革新思想滲透到這位少年心中。康有為不只主張保皇立憲運動,出版《廣藝舟雙楫》,書法頗有見識。徐悲鴻對康有為行弟子禮,康則傾囊相授,並極力促成徐悲鴻與蔣碧薇之婚姻。

上海十里洋場,各國租界林立,猶太富商籌哈同為上海鉅富,慕愛中華文化,在哈同花園籌建倉聖上智大學,公開徵求倉頡畫像,徐悲鴻以巨幅水彩應徵獲獎。清末民初中國藝術頗受留學日本的畫家影響,弘一大師李叔同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這股風氣依然未熄。徐悲鴻獲得獎金,1917年攜新婚妻子遊學日本半年,看到日本輸入西洋文藝復興成果印刷品,堅定往後留學歐洲志向。遊日期間,結識日學者中村不折(Makamura Husetu, 1866-1943 )。中村為日本書家與西洋畫家,1901年留學法國跟隨拉菲爾・柯蘭(Raphaël Collin,1850-1916)學習,中村出示珍藏中國書法名帖,托付日譯本《廣藝舟雙楫》返國轉交康有為。

徐悲鴻返國後,聲譽漸隆。康有為親函舉薦於北京名士羅惇曧。羅惇曧廣東順德人,號癭公,乃父羅家劭為清廷翰林院編修。羅癭公為清末民初詩人、劇作家、作家,早年就讀於廣州萬木草堂,為康有為學生。羅癭公見徐悲鴻書畫大為稱許,平時為他作詩喻揚,攜他出入劇院,觀賞傳統戲曲,徐悲鴻因與北京戲曲界頗善。徐悲鴻為人積極,為北大校長蔡元培畫像。蔡校長惜其才華,推薦為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羅惇曧又將徐悲鴻舉薦於傅增湘,建議獎掖出國留學。傅增湘為清末進士,1917年12月出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一時清流,他與徐悲鴻面談下,允諾舉薦出洋。在初次滯留北京期間,徐悲鴻發表《中國畫改良論》,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

徐悲鴻前往北京乃為尋求伯樂,以償歐洲留學宿願。教育總長傅增湘兩次推薦,歐洲戰事結束後,1919年3月徐悲鴻方能成為第二批官費留學生,帶著妻子蔣碧薇啟程赴歐。5月傅增湘支持五四學運學生,被迫去職。徐悲鴻乘船抵歐,遊英國大英博物館,於希臘雕像前感慨不已,十月抵達巴黎,同年考進巴黎美術學院,進入法朗斯瓦•弗拉蒙(François Flameng,1856–1923)畫室。 弗拉蒙精擅人物,畫風細膩柔美;課餘參觀羅浮宮,對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提香(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1488/90-1576)、西班牙畫家里貝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於近代畫家則推崇庫爾貝(Jean Désiré Gustave Courbet ,181-1877)、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875)、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安端—路易•巴里(Antoine-Louis Barye,1795 – 1875)。巴里是一位動物雕刻家,徐悲鴻對於巴里雕塑上猛獸捕食的場面大為驚嘆。1921年因為獎學金中斷,徐悲鴻選擇前往生活費不高的德國,在柏林美術學院學習,平日前往博物館參觀、臨摹作品,同時也到動物園寫生猛獸百態。在德國期間,他對於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小霍爾班(Hans Holbein der Jüngere, ca.1497-1543)、林布蘭特(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 ~1669 )、門采爾(Adolph Friedrich Erdmann von Menzel, 1815-1905),義裔瑞士畫家喬凡尼•塞甘提尼(Giovanni Segantini, 1858-1899)十分傾心,門采爾描繪現實社會生活,塞甘提尼則專注於阿爾卑斯山脈農村風光與生活。徐悲鴻在德國感受到北方文藝復興以及自然主義精神。1922年,徐悲鴻再次回到巴黎,進入自然主義畫家達仰Pascal Dagnan-Bouveret, 1852-1929)工作室學習。達仰開始跟隨亞里山大•卡巴涅爾(Alexandre Cabanel, 1823-1889),普法戰爭期間一度中斷學業,戰後追隨偉大畫家傑洛姆(Jean-Léon Gérôme,1824-1904)學習。傑洛姆是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學生。傑洛姆創作題材從古典題材轉移到土耳其、埃及旅行見聞,加上1850年以後,法國進出阿爾及爾、突尼西亞等北非地區,傑洛姆展現出美術學院傳統當中異國風味的浪漫主義情調。達仰在朱勒・巴斯提安・勒巴熱(Jules Bastien-Lepage1848-1884)去世之後,逐漸在畫壇上舉足輕重。達仰畫風從莊重的古典主義邁向自然主義,繪畫題材也從古典時期的神話、歷史畫題材轉移到凝視著眼前是世界。

在法國期間,他與友人張道藩、常玉、劉紀文等人組成「天狗會」,彼此交流文藝、政治等議題。1925年跟隨前來巴黎友人黃孟圭前往新加坡,透過售畫改善生活,並且短暫返國尋求支助,1926年再度返回巴黎。1927年返回中國,先後出任南京第四中山中學美術系教職,不久又拋棄高薪前往上海南國藝術院美術系主任,實際上這是無薪職,徐悲鴻熱心推動教育,棄高薪而不顧。此後,他短暫出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29移居南京,出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在國內政局相對穩定時期,前往世界各國舉行展覽,代表國府文藝的嶄新面貌,抗戰期間,徐悲鴻任教於重慶中央大學美術學系,又往返於印度以及新加坡,特別是與印度文學大師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結為知己,1946年出任北平藝專校長。

徐悲鴻早年艱困學習,獲得父親幼年教誨,奠定國學與傳統繪畫基礎;及長又獲得奔走各國鼓吹保皇革新的康有為所賞識,曾經為康有為留下畫像。傅增湘從1917年12月起到1919年5月之間,擔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推薦徐悲鴻前往法國留學。他為了感念傅增湘知遇之恩,1935年2月農曆新春期間,總計五天到傅宅為他創作〈傅增湘畫像〉。傅夫人感言:「傅先生不知送出國多少人,只有悲鴻不忘先生之情。」同樣的情誼,也可以在徐悲鴻初到上海貧困之際,獲得藝文愛好者吳興商人黃震之救濟,往後也留下〈黃震之畫像〉(1926)。

徐悲鴻返國後,國家局勢動盪不安,日本侵華動作頻頻,918事變佔領東北、128事變攻擊上海,華北事變舉國沸騰。這段時間中日軍事衝突不斷,徐悲鴻將歐洲古典主義題材轉化為中國歷史故事,創作了第一部東方古典油畫史詩〈田橫五百壯士〉(1930)。 司馬遷評價田橫:「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聖,余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秦末亂局,齊國舊族田橫兄弟起兵抗暴,項羽不獎其功,反分封其部屬,田橫兄弟自立為王卻敗於項羽,後又抗衡劉邦而潰亡,退居東海島上。劉邦遣使者招降,田橫隨同行到洛陽,面謁劉邦前,恥於降漢自刎而死,隨者亦從死,島上五百餘名聽聞田橫已死,皆自殺相從。徐悲鴻描繪此圖以表明國家不屈不撓的精神。

徐悲鴻〈田橫五百壯士〉

夏朝亡國君夏桀殘暴,商湯起兵討伐,百姓期待義師早日救民於水火。徐悲鴻另一件作品〈徯我后〉(1933)構思於1931年918事變東北淪陷那年,描繪受到日本佔領下期待獲得拯救,「徯我后,其后來蘇!」意味著什麼還不來趕快來拯救我們呢?

徐悲鴻〈遠聞〉

徐悲鴻〈簫聲〉

徐悲鴻〈蔣碧薇素描〉炭筆紙本  36x49cm  臺北長流美術館藏

徐悲鴻與妻子蔣碧薇偕往法國留學,1924年完成三幅作品,分別是〈遠聞〉、〈蕭聲〉以及〈琴課〉,都是以蔣碧薇為模特兒。首先是閱讀來自遠方的書信,其次則是低吟吹簫,最後則是拉著小提琴的音樂課程。〈蔣碧薇素描〉(1924)這件作品正是〈琴課〉的素描。素描向來被視為習作,講求輪廓準確、明暗對比以及構圖表現,這幅素描不只顯示出對象掌握的準確度,同時明暗變化相當柔和,女子拉著小提琴,她的背影隱然浮現出正沉醉在樂聲當中。

徐悲鴻(1895-1953)人物二幅

徐悲鴻(1895-1953);人物二幅
素描紙本 1920年代 33.8x44.2cmx2
資料:《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51。

徐悲鴻(1895-1953)凝望/柔情

徐悲鴻(1895-1953);凝望/柔情
素描紙本 1920年代 38x28cmx2
資料:《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52-53。

〈裸女〉(1927)標記著「丁卯」,相當於1927年。這年是徐悲鴻夫婦生活上的動盪一年,從法國學習歸國,事業並未穩定。或許這件作品應該創於歸國前,裸女畫在當時中國並不普遍,金髮女子側坐於石頭上,身軀柔和,量體變化有致,筆調十分輕快、色彩活潑,輪廓不甚明確,雖然不盡然為完成作,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未完成作的底色選擇,還有徐悲鴻的大膽筆調。〈麗麗像〉(1938)的主角是徐悲鴻長女徐靜斐ㄈㄟˇ,小名麗麗,出自於英文百合花(Lily)。小女孩側著臉龐,穿著腥紅色連身短裙,坐在水泥臺座上,遵循西洋古典人物的側面傳統,只是頭部微低,牆壁斑駁。當時徐悲鴻與蔣碧薇關係不睦,抗戰存亡危急,處境艱難。純潔的小女孩神情與動作,多少隱喻著家庭與時代的詭異氣氛。從〈青年像〉(年代不詳)的人物神情、服飾以及完成度而言,或許是在抗戰勝利後的作品。我們從畫中少年的身材與容貌推想,他大約十餘歲,充滿無盡的朝氣。青少年悠閒地坐在石塊上,穿著白色襯衫、藍色長褲,腳上繫著涼鞋。因為石頭較矮,腿部稍微向前,左手搭在右手上面,正因為這樣動作與容貌,顯得輕鬆許多。相較於麗麗神情羞澀、不安,畫中青年顯得從容自在,頭部向著左前方,微笑中充滿著面對未來的憧憬。這四件作品當中,青年人畫像完成度極高,不論是輪廓、量體以及筆調,都可以看到色調的細微變化,白色襯衫上面的鵝黃、天藍色調的變化可看到徐悲鴻將古典主義的柔美色調與精細光影,提升到自身風格,厚重而含蓄、飽滿且活潑的精神。

徐悲鴻(1895-1953)石上美人

徐悲鴻(1895-1953);石上美人
油彩木板 1927年作 41x51cm
資料:《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54-55、215、封底。

徐悲鴻(1895-1953)青年像

徐悲鴻(1895-1953);青年像
油彩畫布 1930年代 70x51cm
資料:《世紀之光 近現代華人西畫名家精選集》,長流美術館,2011年9月,p.74。《繼往開來 長流四十週年紀念專輯》,長流美術館,2013年3月,p.208。《百年華人繪畫 西畫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9。《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62-63、216。

徐悲鴻(1895-1953)麗麗像

徐悲鴻(1895-1953);麗麗像
油彩木板 1938年作 48x38.5cm
來源:蔣碧微舊藏
資料:《近代十大名家書畫選》,長流美術館,1990年4月,p.46。《世紀之光 近現代華人西畫名家精選集》,長流美術館,2011年9月,p.78。《百年華人繪畫 西畫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8。《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58-59、215。

徐悲鴻一生充滿傳奇,出身貧困卻努力追求繪畫對於國家的貢獻。清末民初的世代,救亡圖存為追求新知的首要目標,不論學習科學、律法、地理、文學、藝術,其最高目的在於服務群眾、拯救陷於苦難的國家。徐悲鴻早歲艱困、飄零不安,讓他洞悉世情,力爭上游,一生追求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融會與貫通。他將古典主義的西方教育體系輸入中國之外,也將近代人物表現的線條與西方素描、量體、構圖巧妙結合。向來我們往往忽視徐悲鴻在傳統詩畫、戲曲、碑帖著力甚深。徐悲鴻從康有為習得北碑精神,落筆雄闊而生機勃勃,在羅癭公帶領下窺見京劇堂奧。留學法德,周遊於英國、荷蘭、比利時、瑞士、義大利、俄羅斯以及東南亞、印度諸國,水墨創作與西洋油畫媒材,卓然有成,風格獨具,最終得以融合為一。他的仕女柔情婉約而充滿自覺,貓兒、老牛、猛獅、奔馬、雄鷹皆能形神兼備,生意盎然。他說:「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徐悲鴻終身職志在於以西潤中之理念實踐,學習西方繪畫技術、理念美感,使得西方古典主義傳統轉移為東方面目,舉凡〈田橫五百壯士〉、〈徯我后〉、〈九方皋〉、〈愚公移山〉皆能日新月異,精神獨標。徐悲鴻多情,世人往往關注其與蔣碧薇、孫多慈之戀情,殊不知其一朝受恩於人,終身不忘,舉凡黃震之、康有為、蔡元培、羅癭公、傅增湘、泰戈爾等肖像,都隱藏著徐悲鴻對於知遇之恩的永恆記憶。康有為推崇文藝復興成果,認為中國藝術遠不及羅馬,訓勉徐悲鴻當以此為職志,去世前讚譽徐悲鴻作品為「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

徐悲鴻(1895-1953)琵琶

徐悲鴻(1895-1953);琵琶
設色紙本 29.5x36cm
資料:《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66。

徐悲鴻(1895-1953)貓

徐悲鴻(1895-1953);貓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50x37.5cm
資料:《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92-93。

徐悲鴻(1895-1953)飛鷹

徐悲鴻(1895-1953);飛鷹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95x57cm
資料:《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72。

徐悲鴻(1895-1953)雙貓圖

徐悲鴻(1895-1953);雙貓圖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91x44cm
資料:《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75。《黃賓虹|徐悲鴻|黃君璧: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96-97。

徐悲鴻生於苦難的年代,銳意向上,一生多情而才華洋溢,平素感恩知義,受到中外眾多大師提攜,留學法德,並飽遊歐洲諸國,主張藝術必須日新方得生機。傳統的豐富學養使得他的風格不局限西方繪畫,終能風格鮮明,鎔鑄東西方藝術於一爐,因為他的努力,漫長歷史的東方藝術傳統、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繪畫成就,終能斟酌損益,開啟時代新機運,在中國茁壯成長。東西方藝術的融匯,徐悲鴻居功厥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