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幅張大千橅敦煌龍女禮佛圖談起
大家都津津樂道張大千舉家在敦煌石窟面壁二年八個月,臨橅了三百多幅魏唐壁畫。在各地展出也都造成轟動,皆被敦煌壁畫的莊嚴肅穆、氣勢雄偉、華麗壯觀,瑰艷典雅的色彩,以及神佛的神態、表情、造型和流暢的線條所震撼。
殊不知實際的敦煌壁畫因年久風化變色剝落與人為的破壞已今非昔比。與大千所展出橅本真有天壤之別。我覺得大千先生最了不起的成就是他不僅僅只是照實際壁畫複製而已,而是企圖回復壁畫一千多年前,剛繪製完成的光鮮亮麗原貌,他下了很大的工夫,作了以下的調整:
1.還原並美化其色彩,除去灰暗的底色,所以他的作品色彩濃鬱亮麗,令人耳目一新。
2.標準化人物線條和五官比例,所以他所繪神佛的五官都端莊清秀,富有靈氣,且線條都很流暢平穩、氣度非凡。
3.規格化藻井紋飾的排列線條和格局,所以圖案井井有條。
第一幅〈龍女禮佛圖〉徐雯波舊藏,由羊汝德讓予長流
三幅龍女禮佛圖皆描繪法華經所載龍女獻寶珠給佛祖的故事,佛祖安祥地盤坐在五彩蓮座上,披紅藍袈裟、背首皆有五彩佛光,首幅佛祖兩旁有菩薩陪侍,皆盤坐在蓮花座上,首顯佛光、隆重莊嚴。龍女跪地雙手伏地叩首,獻寶珠禮佛,十分虔誠,佛祖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指呈皈依印,左菩薩雙手合十,右菩薩手指皈依印,構圖典雅大方,肅穆威嚴,雖未勾繪五官線條,仍然是一幅難得的佳作。
畫面並未題跋落款,僅在大風堂裱軸的標籤上親自題:「大千居士近作,龍女禮佛圖、仿敦煌壁畫唐人筆法」,並鈐「徐嬪」、「鴻嬪掌記」二印,據聞為徐雯波舊藏。本幅80年代由羊汝德讓予長流,2005年送香港蘇富比拍賣,以港元36萬售出。本幅係紙本重彩90x44cm,裱工為大風堂常見的日本精裱。
第二幅〈龍女禮佛圖〉台灣著名收藏家蔡一鳴購藏
史博館1983年10月出版之張大千書畫集第五冊,第39頁:「龍女禮佛」
左題:龍女禮佛,仿莫高窟唐人壁畫。張爰。
右題: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此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間變爲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衆生演説妙法。法華經提婆品,戊子二月蜀郡近事男張大千敬造。
中題:頌陶仁兄雅鑒,已亥三月朔,大千張爰重題於台北。
尺寸95x59cm比第一幅略大。本幅是1948年2月畫,11年後即1959年三月題贈頌陶仁顯示的佳作。1981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被台灣著名收藏家蔡一鳴以12.1萬港元購得,當時還有專家質疑顔色太過紅艷,爭議甚大,後經大千先生親自確認是其真跡,才平息一場假畫風波。
第三幅〈龍女禮佛圖〉民國政要張群舊藏
歷史博物館1983年1月出版之張大千書畫集第四冊第87頁,「仿莫高窟唐人壁畫」
後題:戊子四月初十日倣莫高窟唐人壁畫恭介。 岳軍老先生六十華誕大千弟張爰。
前題: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此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衆會皆見。龍女忽然間變爲男子,具菩薩行即往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衆生演説妙法。節法華經提婆品,戊子二月信弟子張爰。
尺寸為95x58cm,與第二幅差不多。本幅右題在1948年2月畫。4月10日再題繪贈張群六十生日之賀禮。可以判斷應是4月10日為贈張群六十壽而據第二幅即2月所畫的精品簡化而成的。
書畫鑑賞實務解析
這三幅龍女禮佛圖,除了第一幅可能是當時在莫高窟臨橅的原始作品,第二、三幅都是1948年即離開敦煌六年後的重繪本,構圖上基本的佛祖和龍女不變外,隨侍菩薩則由原始的二尊,變成四尊以及簡化成只剩佛祖一個人的。
尺寸高度90-96公分,寬度44-59公分,原則上是以第一幅原始作品去調整。原始件寬44公分,擴充到58,59公分,即兩邊各擴增7公分左右,以便調整龍女與佛祖的距離以及多繪兩尊菩薩及供桌的位置,維持構圖的美感,高度上下各多2-3公分則利於題跋。
佛祖的袈裟顔色原始本是暗紅色襄粉青邊,第二、三幅則爲大紅色,第三幅且裸露右肩。此外,佛光、背圈法輪的花紋圖案顔色都不一樣,送給張群的那一幅最爲簡單。
這三幅皆為流傳有序的真品,但内容繁簡顔色圖案及精彩度差別甚大,可見大千作畫不會一成不變的拘泥原始版本,而且同一版本也不止僅繪一幅。龍女禮佛圖可以肯定至少有三幅。
結論
1.張大千臨橅敦煌壁畫,同一構圖可能出現很多幅,每一幅不一定完全一樣。
2.張大千離開敦煌後,還繼續在繪臨敦煌的作品,直到1950年離開大陸,所以大部分的作品,應該都是離開敦煌後所做,所以本文所述三幅龍女禮佛圖,第二、第三圖都載明係1945年作,第一幅未紀年,亦未必是敦煌時期作品。
3.在敦煌所繪的作品,絕大部分未落款,觀故宮及四川博物院所藏,八成以上皆未落款,有些是後來再題識的,而出敦煌後的作品,則大都有落款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