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筆墨見精神|于右任的藝術與傳承 7.9-8.10

目錄

書法與政治並進的時代人物

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是近現代重要的報刊活動家與教育家。他與劉覺民等人先後創辦復旦公學與中國公學,並籌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等報刊,影響深遠。政壇上,他身兼多職,曾於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出任交通次長,主持部務,後出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並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政績彪炳,地位崇高。

除政治與教育成就外,于右任亦雅好詩詞,著有《于右任詩詞集》,尤以書法造詣最為世人傳頌。他推廣標準草書,整理歷代草書字樣,作品風格獨具,深受學界與書法愛好者喜愛,被譽為「一代草聖」。其書作涵蓋中堂、對聯、墓誌、題匾與店招,流布廣泛,學習者眾。近年來,諸多有心人士致力於彙整其書跡,舉辦展覽、編纂圖錄,成為研究其書風發展的重要資源。

學者多以不同方式分期論述于右任書風演變,有人以三段論之:帖學、碑學與草書;亦有細分為五期:萌芽期、方峻勁利期、疏宕縱逸期、圓逸端正期、雍容大度期;另有以楷書、行書為早期風貌,草書為後期主體的二分法。大致以創立標準草書為界,早期風格有行、有楷,後期則以草書為主。

于右任(1879-1964)行書大橫批

于右任(1879-1964);行書大橫批
水墨紙本 65.5x119.5cm

于右任(1879-1964)行書條幅

于右任(1879-1964);行書條幅
水墨紙本 88.5x47cm

于右任(1879-1964)草書節《臨江王節士歌》

于右任(1879-1964);草書節《臨江王節士歌》
水墨紙本 132x38cm

于右任(1879-1964)雜憶四首/昔有佳人公孫氏

于右任(1879-1964);雜憶四首/昔有佳人公孫氏
水墨紙本 164x59cmx12

本文擬對于右任書法作品進行概略整理與初步探討,藉此深入認識北朝碑刻對其書風所產生的影響,並分析其在書藝實踐中所體現出的獨特風貌與藝術精神。

于右任行楷風格探索:碑帖結合下的現代轉化

在行楷書的風格上,于右任展現出傳統筆法與現代創意交融的新面貌。他的筆法以方筆為主,卻不全然排斥圓筆,轉折時能看到外方內圓的巧妙處理。有些筆劃會帶有篆隸的味道,比如長橫像是蠶頭起筆,或竪鉤末筆像隸書那樣拖尾。

于右任(1879-1964) 香草紅蕉行書五言聯 水墨蠟箋 173x44cmx2 長流美術館藏

在字的結構上,雖然基本上延續北魏楷書的扁方格局,但他經常在筆畫上拉長、拉斜,比如把「石」字的撇畫拉長,或讓「胸」字左傾,創造出不對稱的視覺動勢。「經」、「海」字內留白處理也很大膽,不怕「透光」,反而利用這樣的空間創造呼吸感。

于右任(1879-1964) 行書七言聯 水墨紙本 103.3×33.3cmx2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整體章法上,他將碑學與帖學融合在一起,字與字之間緊密相連,但行距卻拉開,造成一種縱向貫穿、橫向錯落的效果。他有時也會讓單字的大小有明顯對比,但又靠筆勢的延續,讓整體不失協調。

于右任(1879-1964) 行楷諸葛武侯傳節句 水墨紙本 22.7×84.4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墨色運用上,他多用濃墨,筆速的變化帶來飛白效果,這種飛白像是在模擬石頭表面的剝蝕痕跡。線條的粗細對比也相當明顯,主筆像鐵柱一樣有重量,輔助筆則如絲線般輕盈。

于右任(1879-1964) 行楷戎昱寄許煉師詩 水墨紙本 34.5×115.5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他的行楷作品在精神氣質上融合了北碑的陽剛厚重與行書的自由灑脫,剛中帶柔,凝重而不失靈動。以其行書代表作《魯申公八屏聯》為例,筆勢遒勁豪邁,氣韻連貫奔放,整體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充分展現出書家沉潛厚實的筆力與深邃豁達的藝術境界。

于右任(1879-1964) 行書-魯申公八屏聯 水墨灑金紙本 292x88cmx8 長流美術館藏

于右任草書風格分析:融合碑帖的渾厚與靈動

于右任的草書風格可從多個層面觀察,展現出他書藝修養的深厚與風格的多元。他的筆法中融合了篆書和隸書的意趣,常常使用中鋒入筆,使線條顯得厚實有力,轉折之處則會呈現出一種像是屋簷滴水的痕跡般的自然澀行感,讓整體書寫帶有一種古樸的氣息。他寫草書時,筆勢流暢但又不失節奏,雖然看起來有些筆劃斷開,但實際上氣脈連貫,讓人感受到所謂「筆斷意連」的力量。

在字的結構上,他受到北魏碑刻的影響,骨架方正而穩健,即使像「門」這樣的字,左右兩邊張開,但中間仍能穩住重心,看起來有種外放又收斂的空間設計。他很擅長營造動態的平衡,書寫時常刻意讓字體呈現傾斜之勢,營造視覺張力,但透過隔壁字的呼應,整體仍保持穩定,不會讓人覺得失衡。

于右任(1879-1964) 草書 水墨紙本 188.4x44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章法部分,他偏好強烈的虛實對比,行與行之間留得比較寬,而字與字之間反而密集,讓畫面有一種豎向流動、橫向開闊的感覺。墨色也常有變化,有的地方濃重、有的地方乾澀,產生豐富的視覺層次。

整體來說,于右任的草書風格兼具碑的雄渾與帖的流暢,他一方面承繼了「二王」一脈的書卷氣,一方面又融入《石門銘》這類碑刻的渾厚筆意,讓他的草書充滿力量感,又不失文化的深度。

開創書藝新典範:于右任與標準草書的文化傳承

漢字書法是一門融合筆法、結體、章法與墨法的綜合藝術,其形式雖有規範,卻因書家個性、技法與審美觀的差異而展現出無限多樣的風貌。于右任先生與其領導的「標準草書社」推動了一整套草書標準,旨在解決草書難以辨識、難以書寫的問題,並積極推廣一種既便於閱讀又便於書寫的草書體系。

這一標準化體系具體體現在他親自編纂的《標準草書》字帖中。字帖涵蓋《千字文》等經典內容,並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編撰原則,精選歷代草書名家筆意,融貫其精華。他更進一步為七十餘個常用部首制定統一寫法,提升草書的規範性與教學功能,使草書不僅具備藝術性,更兼具實用與教育價值。

他所奠定的草書標準,不僅為書法的實踐與教學建立明確架構,更為現代書法開創新方向。其卓越成就,已成為二十世紀書壇的重要里程碑,為後世書家與研究者提供了可資取法與開創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