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傳奇

張義雄〈油畫靜物〉

張義雄

這幅靜物油畫是張義雄「黑線條」時期的典型作品,一盤紅柿、一個黑色酒壺,咖啡色桌子,配上土黃色的背景,構圖、色彩皆中規中矩,每一顆柿子、酒壺,甚至白色的盤子都畫上了濃重的黑色線條,把內心的沉悶表現在畫面上,用筆粗曠,但整體還不失協調,不愧為大師的經典作品,台北市立美術館在民國85年舉行「回顧與省思-二二八紀念美展時」,還特別借去展覽,另外一幅張義雄的水彩人物也是該展九幅中的一件代表作。
「黑線條」時期是指張義雄在1946年從北京回台後到1963年移民去日本之前的作品,其特色就是顏色黯淡,肇因於目睹了二二八事件,國民軍持槍殺害台灣菁英分子,而他的啟蒙恩師-陳澄波先生,也是受難者之一,白色恐怖的陰影一直籠罩著他,每天心情鬱悶,所畫之作品都是沉悶凝重,他一心想逃離台灣到日本或法國,1963年終於如願到東京移民,這一段恐怖時期的作品,就統稱「黑線條」時期。

張義雄〈油畫靜物〉1953年 油彩紙本 37×45cm

收藏經過

先父黃鷗波與張義雄本係老友,皆為嘉義同鄉,又是繪畫同好,也是在日本川端美術學校的前後期同學,回台又是開設補習班的同業,也是先父創立的青雲畫會會員之一,經常往來聚會,稱得上是莫逆之交,1963年張義雄準備移民日本,家父即為其餞行,並塞了60美元補充盤纏,當時大家生活都很清苦,一個月薪資大約千把塊台幣,合美金二、三十元,可以說是雪中送炭,所以張義雄非常感謝,第二天就送來了二幅水彩及這幅油畫靜物,作為紀念與答謝,而當時作品皆未簽名落款,結果一晃幾十年過去,三十年後長流畫廊舉行台灣前輩藝術家展覽,我將這幅畫刊登在藝術家雜誌社的月刊上,竟引發一陣漣漪。

被質疑贗品

首先是一些專門經營台灣本土油畫的畫廊同行,暗中中傷,說不是張義雄真跡,因為他們熟悉的張義雄作品都很亮麗燦爛,這類型作品其實都是80年代後的創作,1963年移民日本的張義雄接受了日本當代藝術的薰染,17年後1980年又移居巴黎,更加就近受到西方當代創新開放藝術的衝擊,所以改變甚大,難怪他們有此疑慮。
本畫作無簽名和年代,除了有人打電話來質問來源等等,最後竟連張義雄本人亦來電詢問原委,因他已經忘記有這一幅畫了。
家先父告訴他當時的情形,他才猛然記起來確實有這一段淵源,當即答應下次回台時再看看原作並補上簽名與落款。

確認真跡

1994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張義雄八十回顧展,張義雄回台參加開幕式,該展的80F托雷多風景及30F靜物皆為長流藏品,托雷多風景被選為該展的邀請函封面,據張義雄說:他曾畫過二幅托雷多風景,長流收藏此幅較好,是他滿意的作品,所以選作邀請函封面。
張義雄出席回顧展開幕典禮,第二天就趕來長流畫廊看他的黑線條油畫靜物,好像見到了三十多年不見的親人一樣,非常興奮,激動的立刻簽名並判斷是1953年的作品,另一幅水彩人物則定為1955年所作,一場疑雲終於釐清,不勝唏噓。

北美館借展

驗明正身,肯定是真跡以後,1996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策劃「回顧與省思-二二八紀念美展」,特別邀請二二八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受難者家屬及其好友,包括陳澄波、蒲添生、廖德政、張義雄、許武勇、歐陽文、鄭世蟠、陳夏雨等八位台灣資深藝術家參加,本件油畫靜物及水彩人物皆雀屏中選,成了該展的重要作品之一。

結語

這幅張義雄黑線條時期的傑作,差點變成了一文不值的偽作,好在畫家本人還健在,又願意確認並簽名落款與拍照存證,才化解了一場假畫風波,現在每一個參觀者,都用一種欣賞的眼神,讚嘆著畫中每一隅的美好。
可見觀者對同一件作品的感受和評價可依心態不同而完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