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傳奇

黃鷗波〈南薰〉

黃鷗波

黃鷗波是台灣資深膠彩畫家,自幼生長於書香世家,祖父為前清秀才,家學淵源,故國學基礎深厚。二十歲赴東京川端美術學校習畫,27歲回台娶親後即被徵調赴揚州任翻譯官,日本投降後,民國35年返台,即從事教育工作,並繼續藝術創作,除了執教於各級學校,參加省展、台陽、春萌等展外,復創青雲畫會、長流畫會、綠水畫會等,推廣膠彩藝術創作不遺餘力,獲獎無數,歷任全省美展評審、國美館、史博館、市美館、高美館典藏委員、評議委員等。
其作品富趣味性,諷世嫉俗或紀實之作,晚年多作小品,配以小詩短文、幽默風趣,頗受歡迎。

黃鷗波〈南薰〉1948年 膠彩紙本 158X104cm

漫山清香

南薰是描繪檳榔花開季節所散發出來的清香四溢的浪漫景象,檳榔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有提神行氣的功效,中南部種植很多,每年三四月盛開時期漫山清香令人興奮。
黃鷗波為突顯花開的壯觀及香氣四溢的氛圍,特別採仰視重要部分的構圖,因為檳榔樹很高,樹葉又長又大,相對花就很小,所以把樹桿裁短,葉子也只截取重要部分,盡量彰顯繁花盛開、清氣奔放的薰香散放氣息,綠色調的輻射狀檳榔葉,襯托出白色如繁星的檳榔花叢,真的美極了,的確是一幅精心力作。

參加省展

全省美術展覽是全省繪畫工作者最重要的舞台,尤其台灣光復初期,百業待興,民不聊生,繪畫工作者只能把全力放在一年一度的全省美展。
南薰也是為了參加第三屆省展所作。可以說是卯足了全力。因為第一屆省展他就獲得特選,第二屆順理成章的獲得免審查參展的榮譽,第三屆當然是全力以赴,志在必得。

出乎意料

南薰竟然沒有獲獎,僅僅入選而已,許多專家跌破眼鏡,打抱不平,展覽會場上林之助先生當著黃鷗波和許多畫家的面前說:鷗波兄的南薰表現檳榔花開香味撲鼻的氣氛,真的是淋漓盡致,可圈可點,至少是前三名,又說擺在特選作品旁邊毫不遜色,當然也許是禮貌上的鼓勵安慰之詞,其實評審背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角力較勁和衝突。
本來藝術審美就是見仁見智,何況是攸關名利,得獎者除了名譽外,還有獎金,名利雙收,所以就爆出幕後的許多黑手,剛開始單純的師門派系,38年國民政府撤台以後,又產生國畫與東洋畫之爭,據聞還有政治力介入,傳統水墨畫家排斥以寫生為表現的台灣本土膠彩畫家,謂為東洋畫,而不是國畫,台灣畫家則主張膠彩為源自唐宋院體畫的改良品種,亦批評傳統水墨畫的抄襲臨撫,沒有個人風格與創新,相持不下,民國53年以後乾脆分成國畫第一部與國畫第二部,分開評審,才平息每年審查會上的爭鬥。

附記

省展制度基本上是承襲日治時期的台展府展原則,而台展則是參考日本帝展的制度,當時籌備的大老,當然就是公認的審查委員,第一屆分為國畫、西畫、雕塑三部,國畫跟西畫各選出特選六名,雕塑因參加人數較少,僅選出二名,依照台展慣例,榮獲三次特選後即獲得永久免審查資格,第三屆起,顧慮特選人數過多的後遺症,每年各部特選改為一人領主席獎,其餘的得獎者,依學產會賞、文協賞、教育會、文化財團等名義給獎。
前四屆均為膠彩畫的天下,民國39年第五屆開始有傳統水墨畫加入,金勤伯、儲輝月、胡念祖、吳詠香等人相繼得獎,直到1964年第十八屆開始國畫分成兩部,但是好景只維持十年,第二十八屆開始廢除國畫第二部的展出,台灣本土膠彩畫家頓失舞台,幸賴黃鷗波多方的爭取斡旋,聲明省展為省民的舞台,不可偏廢。
後來東海大學美術系才設立膠彩畫組,及膠彩畫夏令營,師大、台藝大、文大美術系陸續開設膠彩畫選修課程,讓膠彩畫種陸續生根成長,而綠水畫會及膠彩畫會的年展及公募展也帶動了膠彩繪畫的蓬勃發展,從事膠彩繪畫的人口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總算不負使命,延續了膠彩繪畫的命脈,終於七年後的第三十五屆省展才恢復國畫第二部的展出,可以說歷經滄桑,差一點膠彩畫就慘遭滅絕了。
因台灣行政區劃分及社會環境的改變,2006年省展第六十屆大展結束,正式宣布結束,由全國美展取而代之,六十年的全省美展終於走入歷史,全省美展無疑是近現代台灣美術發展的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