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短片

張大千〈湖山隱居〉

Featured Video Play Icon

長流寶笈〈湖山隱居〉品畫論

評介撰文 /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美術史家 蕭瓊瑞

張大千〈湖山隱居〉1978 設色紙本 77.5×185.6cm 臺北長流美術館藏

作品賞析

長期旅居巴西的張大千,1976年決定返台定居,並於台北士林外雙溪、亦即國立故宮博物院山下,籌建新居「摩耶精舍」;1978年8月,精舍落成,張大千遷入新居,〈湖山隱居〉正是此時之作。

摩耶精舍 大畫室

摩耶精舍 梅丘

摩耶精舍 鳥園

〈湖山隱居〉延續張大千1960年代以來的潑墨山水畫法,全幅採近景、中景、遠景三段式構成;以中景為主體,由濃墨搭配石青構成的山頭作為全幅的焦點,並向左、右延伸。左側是陡峭的山壁及趨緩的山脈,下方是雲霧遮掩、深邃不見底的山谷;右側是延續的山巒,中間有一留白的山徑,蜿蜒向上,通往山頭後方、露出屋頂的一些房舍,也正是繪畫主題的「隱居」之所。前景是以墨筆勾勒而成的兩株老松,只畫出樹身腰部以上的部份,樹的立足點應是在更下方的山巒;至於遠景,只是以更輕淡的墨色染出,和中景之間隔著渺渺的雲霧。

「隱居」之所

兩株老松與留白的山徑

陡峭的山壁

題跋於畫幅右側,詩作:「凝碧叢叢接九閽,染花喬木織靈根;登山高思如雲暖,淺笑虛堂夢裡痕。」落款:「戊午中秋移居摩耶精舍作。八十叟張髯。」並鈐印五枚,分別為:白文方印名章「張爰」、朱文方印名章「大千居士」,及畫幅左上角押角章的朱文方印「大風堂」,和白文方印閑章「己亥己巳戊寅辛酉」、朱文方印閑章「得心應手」。

「張爰」

大千居士

大風堂

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得心應手

出生四川內江的張大千,其實和台灣有著相當深厚的淵源,早在1949年兩岸分治的變局中,張大千便率先來到台灣舉行畫展;儘管之後攜眷暫居香港,1954年更移居巴西,闢建「八德園」,但始終和台灣保持著密切關係。1955年,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開展,他和溥心畬、黃君璧成為中華民國政府宣示代表中華文化正統的「渡海三家」;而1959年,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大型個展、出版畫冊;隨後,即由該館策劃歐洲巡迴展,聲名更廣。

1960年,張大千返台,遊覽各地名勝,並完成系列潑墨荷花之作,開此後潑墨風格之先河。

張大千(1899-1983)潑彩荷花

張大千(1899-1983);潑彩荷花
設色紙本 1981年作 137x61.7cm
資料:《時間的刻度 臺灣美術戰後五十年作品展》,長流美術館,2003年3月,p.99。《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106。《繼往開來 長流四十週年紀念專輯》,長流美術館,2013年3月,p.98。《登峰造極 張大千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精選》,長流美術館,2013年7月,p.142。《江山萬里 張大千藝術展》,中國美術館,2014年1月,p.149。《千古傳奇 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長流美術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4月,p.110。《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12。《A BrIef History of Art in Taiwan》,文化部,2022年6月,p.167。《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198。

張大千(1899-1983)彩荷圖

張大千(1899-1983);彩荷圖
設色紙本 1980年作 90x35cm
資料:《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64。《登峰造極 張大千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精選》,長流美術館,2013年7月,p.97。《江山萬里 張大千藝術展》,中國美術館,2014年1月,p.80。《千古傳奇 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長流美術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4月,p.59。《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187。

此後,張大千儘管雲遊各地創作,但每有新作,總是以台灣,尤其是國立歷史博物館作為展場首選,如:1962年的〈青城山四連屏〉,也是潑墨山水的濫殤,就首展於該館;1967年更發表「張大千近作展」於該館、1968年則作〈長江萬里圖〉特展於同地,並自言已將石青、石綠搭配水墨的潑彩技法運用自如。

張大千〈青城山四聯屏〉1962 設色紙本 195×555.4cm 私人收藏

張大千〈長江萬里圖〉1968 設色絹本 53.2×1979.5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張大千的創作發表,除成為台灣民眾關懷、喜愛的焦點;相對而言,他的創作也和台灣現代繪畫運動的發展,有著彼此呼應的關聯。

台灣新一代畫家「現代繪畫」的蘊釀,和1950年代後期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負責選件送往巴西聖保羅參加國際雙年展有關;當時定居聖保羅的張大千對此也應有所瞭解。

而當1960年代台灣在這些新一代畫家倡導下,進行所謂「現代水墨運動」的抽象風潮探索時,張大千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展開「大潑墨技法」的探討。這樣的巧合,固然有著世界藝術風潮的共同背景,但張大千本人和台灣畫壇的密切互動,也不是完全沒有關係。

張大千(1899-1983)山嵐歸舟

張大千(1899-1983);山嵐歸舟
設色金箋 1970年代 45x38cm
資料:《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186。

張大千(1899-1983)人家在仙掌

張大千(1899-1983);人家在仙掌
設色紙本 1979年作 75x45cm
資料:《五千年巔峰 中國近現代彩墨名家精選集》,長流美術館,2011年6月,p.114。《登峰造極 張大千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精選》,長流美術館,2013年7月,p.121。《江山萬里 張大千藝術展》,中國美術館,2014年1月,p.114。《千古傳奇 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長流美術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4月,p.87。《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13。《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169。

張大千(1899-1983)山色空濛

張大千(1899-1983);山色空濛
設色紙本 1966年作 58.5x95cm

張大千(1899-1983)山水

張大千(1899-1983);山水
設色紙本 1981年作 89.5x45cm

1973年張大千將他百餘件作品交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展出,歷史博物館也為他出版精美畫冊;這些展覽及收藏、出版,既豐富了台灣水墨創作的內涵,也奠定了台灣「張大千研究」的學術基礎。之後,並以他和溥心畬二人,合為「南張北溥」的稱號,建構了台灣在近代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975年,張大千再度選送80幅作品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辨的「中西名畫展」大型展出,並表達了返台定居的意願。1976年正式返台定居,教育部特頒「藝壇宗師」匾額,肯定其在藝壇的成就與地位。

張大千(1899-1983)黃山

張大千(1899-1983);黃山
水墨紙本 1979年作 35x89cm
資料:《畫意 集錦 郎靜山》,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p.151。《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105。《登峰造極 張大千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精選》,長流美術館,2013年7月,p.122。《江山萬里 張大千藝術展》,中國美術館,2014 年 1 月,P.110。《千古傳奇 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長流美術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4月,p.84。《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14。《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170-171。

張大千(1899-1983)山寺

張大千(1899-1983);山寺
設色絹本 1974年作 43.5x90.5cm
資料:《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83。《千古傳奇 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長流美術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4月,p.62。《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19。《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152-153。

1978年8月,「摩耶精舍」完成,張大千歡喜入住,恰逢中秋佳節,張大千便以精擅的潑墨手法完成〈湖山隱居〉一作,充分反映當時自我的心境。

知名中國旅美藝術史家方聞曾盛讚張大千的潑墨山水繪畫,說:「張大千享有東方畢卡索的稱譽,他的粗筆風格深受西方觀眾的喜愛,在東西藝術間搭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樑。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二十年裡,張大千不斷實驗潑墨畫的技巧,而在有意無意間他嘗試古代中國逸格、潑墨的個人主義畫風,與由中國繪畫處得到靈感的西方抽象表現主義,互相關聯。

張大千(1899-1983)遠山含翠

張大千(1899-1983);遠山含翠
設色紙本 1980年作 57x136.5cm
資料:張大千《遠山含翠》,1980年作品,鏡框 設色 大風堂訂製仿宋羅紋宣紙,57x136.5公分。《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196-197。
上款人:「瑞靄」即林瑞靄,為張大千居美期間的英文翻譯及秘書,此作為其來台探望大千先生時所獲饋贈。
此作品擁有重要權威出版著錄:《摩耶精舍書畫錄(一)》手工抄錄本。本件《遠山含翠》查閱摩耶精舍張大千祕藏寶笈《書畫錄》有比照與《石渠寶笈》紀錄內府收藏書畫的格局,將大千的重要創作書畫作品,作一完整詳實的文字紀錄資料,其紀錄方式亦等同內府標準,畫品,尺寸以幾尺幾寸為單位、題畫內容,上款人為何人,創作時間,及鈐印等。此舉慎重精確,對後世考查、鑑定張大千作品實為重要。

張大千的潑墨山水實為天縱英才之作,…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成紙上的大千世界,呈現出生氣蓬勃的陰與陽、明與暗、席捲與盤繞的各種氣勢;其中用很多的石青,乃是象徵了想像中的桃花源,張大千最喜歡用它來描繪一個遠離苦難祖國的天堂國度。」

張大千(1899-1983)闊浦遙山

張大千(1899-1983);闊浦遙山
設色紙本 1977年作 102x193cm
資料:《近代百家書畫名蹟集粹》,長流美術館,1990年12月,p.40-41。《渡海三家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彩墨精華特展》,長流美術館,2010年12月,p.85。《登峰造極 張大千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精選》,長流美術館,2013年7月,p.104。《江山萬里 張大千藝術展》,中國美術館,2014年1月,p.94。《典藏古美術 256》,典藏藝術家,2014年1月,封底。《千古傳奇 張大千藝術展作品集》,長流美術館/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4月,p.68。《百年華人繪畫 彩墨專冊》,長流美術館,2016年6月,p.116。《張大千:長流美術館50週年紀念選》,藝術家出版社/長流美術館,2024年1月,p.160-161。

〈湖山隱居〉雖然不是大千生平重要的經典之作,卻具有標示藝術家重要生命節點,也就是返台定居、入住摩耶精舍的歷史時刻意義;而濃重與輕淡、幽遠與避世的手法與意境,在在映現著大千落地歸根的心情與態度。

創作〈湖山隱居〉5年後的1983年元月,張大千在摩耶精舍完成最後鉅作〈廬山圖〉。同年3月,即以85歲之齡病逝於台北。

張大千〈廬山圖〉1981-1983 設色絹本 178.5×994.6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